【拜拜習俗】年終送神日【拜拜習俗】接神日


 



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每年傳統習俗上之「送神日」,


也是原在人間鑒察人們善惡的灶神與其他諸神,


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稟報人間善惡的重要日子,


以裁定新的一年中人們的吉凶禍福,其中特別是灶神(灶君)。


因此該日特別要準備相行的祭品獻給灶神們,


讓祂返回天庭時不會說太多人們的壞話,


傳說灶君原為玉皇上帝的三太子,因為好色言行舉止不端,


所以被玉帝罰到人間的廚房灶內,終日與婦女相處,留在人間做為監察人間善惡的地神。


但送神後,仍有天神來接替該職,直到「接神日」後再返回人間繼續其任務。


又俗稱「送神風,接神雨」,是期望諸神能有風神協助早些昇天;


正月初四接神時,則希望能下雨,此被視為天神下凡時所攜來的神雨。

送神後,當天要舉行一年一度大掃除,因為只有送神後才可清理神龕,


平日神明在避免觸犯,大掃除也含有掃除一年所累積的晦氣,稱為「清塵」或「清黗」。


但若該年家中有喪事者,則不宜送神和清塵,民間相信如此會對死者不利,


或煤煙會進入死者眼中,所以禁止。


送神應祭拜的習俗


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祭拜對象



眾神明



灶神



祭拜地點



神桌前



廚房灶上



祭拜時辰



當天子時

民間傳說「送神早,接神晚」,所以一般多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當天子時起便先祭拜再去睡,好早早送灶神們上天庭述職,也使灶神們可以上天庭佔個好位子。



供品



牲禮、水果、甜湯圓、年糕、發粿


傳統上特別重視甜食類的供品,希望讓灶君吃飽甜頭,不會向玉帝打人間的小報告;昔日原本供奉紙印製的神禡灶君在廚房時,還需將祭拜完的湯圓黏在灶名嘴邊,象徵使灶君嘴角生甜;或是將牲禮中的豬肉油抹在灶君嘴邊,再用酒淋灑在灶名臉上,希望灶君嘴角油膩、酒足飯飽之後,就不會向玉帝打小報告了。至中午過後,才可把灶君神像撕下來晒乾焚化,重新換上一幅新的灶君神像。



金銀紙



壽金、刈金、甲馬、鞭炮


是供給迎接灶神們返回天庭述職的神兵所使用的盔甲和坐騎。最後燃放鞭炮,熱鬧的恭送諸神返回天庭。



祭拜程序



擺上供品→點蠟燭→獻茶、酒→焚香(三柱香),並祈求神明保佑→香燒到約剩三分之一時,雙手捧金紙、鞭炮拜神明→燒壽金、刈金、甲馬→將酒灑於紙灰上→撤供品




 


【拜拜習俗】接神日



正月初四為「接神日」又稱「迎神」,因此在下午四點左合,家家戶戶則都會準備牲禮和果物,鳴放鞭炮和燒金紙來禮拜,同時燒掉印刷物上有武裝及神馬的天兵,讓諸神對凡時能有「神馬」或「甲馬」騎,在十二月二十四日到正月初四這段日子則諸則會回到天庭,但天神本部會派其他天神下降到人間巡邏,並向天神報告一切,故天神降臨時要「接天神」,天神回天庭時則要「送天神」。


接神應祭拜的習俗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祭拜對象



神明



祭拜時辰



近午時



祭拜地點



家中的神明廳



供品



牲禮、水果、酒、菜碗、甜料



金銀紙



壽金、刈金、甲馬



祭拜呈序



擺上供品→點蠟燭→獻茶→焚香(三柱香),迎神並祈求平安→香燒到約剩三分之一時,雙手捧金紙拜供神明→燒壽金、刈金、甲馬→將酒灑於紙灰上→撤供品。

註:準備「甲馬」是因為要犒賞負責迎接、保護神明返回人間的神兵神將,故甲馬上通常印有盔甲、弓刀或馬匹、馬夫等圖案。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ㄚ達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