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州紫玉  持瓶觀音立像



 


《 法句譬喻經~無常品一




七個故事












2011.011.027






 








法句譬喻經是佛陀滅後一、二百年間所結集的傳世


金言,經文分為四十品,有七十五個單篇故事,


至大正藏中,列屬本緣部,本經是集述佛陀以寓言


方式,演說因果報應,慎獨守戒,自我救贖,


積善修福,勿生貪欲;應慈悲眾生,平等待人,


不得嫉妒害人等等法義。本經是由東晉西域沙門法


炬與法立二位三藏法師由梵文譯為華文。


 




一、無常品之一:



經文:


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,自知命盡,


當下生世間,在陶作家受驢胞胎。何謂五德?


一者身上光滅。二者頭上華萎。三者不樂本座。


四者腋下汗臭。五者塵土著身。以此五事,自知福


盡,甚大愁憂。自念三界之中,濟人苦厄,


唯有佛耳。於是奔馳,往到佛所,


時佛在耆畍崛山石室中,坐禪入普濟三昧。



 
白話解釋:


在很久遠以前,天帝釋提桓因,為他的五種象徵天


人的瑞相忽然消失,他自己自知天人的天壽福報


已經享盡,宿命註定要下生到世間,


投胎到一個製造陶器家內養畜的驢胎之中。


那麼,天帝消失的五種瑞相是什麼呢?


一、身上的光明消失了。


二、頭上的寶花枯萎了。


三、天人的寶座坐得心生厭煩起來。


四、兩腋冒出汗臭味。


五、滿身都會沾上塵土。


由這五種不吉祥的預兆,天帝明白自己的天福


已經享盡,內心十分憂愁,他的心裏想到:


在三界內能救人類苦難的,只有佛陀而已,


因此連奔帶跑急忙到了靈鷲山見佛陀,


當時佛陀正在靈鷲山的石室內坐禪,


進入普濟三昧的甚深禪定境界。


( 普濟三昧:慈悲濟苦的禪定中。)


 


 


經文:


天帝見佛,稽首作禮伏地,至心三自歸命佛法聖眾


。未起之間,其命忽出,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。


時驢自解,走瓦坯間,破壞坯器。


其主打之,尋時傷胎,其神即還入故身中,


五德還備,復為天帝。


佛三昧覺,讚言:善哉!天帝能於殞命之際,


歸命三寶,罪對已畢,不更勤苦。


爾時世尊以偈頌曰:


所行非常,謂興衰法,夫生輒死,此滅為樂,


譬如陶家埏埴作器,一切要壞,人命亦然!


帝釋聞偈,知無常之要,達罪福之變,解興衰之本


,遵寂滅之行。歡喜奉受,得須陀洹道。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天帝見到佛陀,馬上稽首五體投地頂禮,誠心誠意


歸依了佛法僧三寶與所有佛道的聖者。


在天帝伏地佛前尚未起身之前,他的神識忽然離開


天人之體,剎那間到了製造陶器的人家,投入母驢


的肚子作了小驢胎。這個時候,那隻母驢不知怎樣


繩子突然解開,母驢走到陶器粗坯的所在,


四隻腳踏壞了很多未燒成的坯子,主人看到當下大


發雷霆,將母驢打了一頓,真不幸將母驢的胎氣也


打掉了。這個時刻,天帝的神識又重新回到自己的


身上,而且天人的五種瑞相也當時還原,又重新恢


復了天帝之身。


佛陀出定之後,就讚美天帝說:


太好了!天帝你能在死亡的瞬間,歸依了三寶,


罪障已經消除,不會再受苦了。這個時候,


釋迦世尊以偈頌說法:


世間一切人事物都是無常的,有興旺就有衰滅,


一個人有生就有死,生死了辦,寂滅現前才是永恒


不變的常樂,譬如那位製造陶器的人,用水與泥土


作成陶器,到最後還是破成碎片,我們人的生命,


正與那陶器沒有什麼兩樣!


天帝聽完這偈頌後,已經深入無常是人生的常理,


通達證悟罪福原來是可變化無常的,他理解世間興


衰成敗的原理,因此帝釋天主遵從了寂滅涅槃的最


高解脫法則。他非常歡喜奉行如來正法,


一一信受,因此證得聲聞的初果聖位。


 


須陀洹道:入流、斷見惑、七番人天往還,


如斷根之樹為喻。



佛子不昇天,昇天非佛子。



天台智者大師云:


六欲天上現五衰,三禪天上有風災;


要君修到非非想,不如西方歸去來。



善導大師云:


漸漸雞皮鶴髮,看看行步龍鍾;


直饒金玉滿堂,豈免殘衰老病;


任汝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;


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



 


無常經云:


無上諸世尊,獨覺聲聞乘,


尚捨無常身,何況諸凡夫。


 



佛言:


任憑怎樣歌唱生命,讚美生命的光明遠景,


而生命的缺陷,永遠是不可避免的事實。



 
優婆塞戒經云:


假使有人歸依了三寶,依此歸依三寶功德,


將來所得之福報,大得不可窮盡,難以臆測,


譬如有一個寶藏,全國人民連續搬運七年,


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那麼歸依的功德,勝過


這個千百萬倍,何以故?歸依究竟成就佛道故。


 


木子經云:


過去有一位莎斗比丘,一心一意專誦佛法僧之名,


如是一日復一日,經過十年歲月,


便證得初果須陀洹果,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。


 


 


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云:


凡是受了三歸依之人,就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護


法善神,擁護三歸依者,此三十六位護法善神,


各個還有萬億恒河沙數之鬼神為其眷屬,


輪流護持受三歸依之人,令其安樂。


 


歸依之功德與利益有十二:


一、成為佛門正信三寶弟子。二、可減輕無量劫之


業障。三、不墮三惡道。四、能積廣大福德。


五、日夜安樂。六、可棄惡歸善。七、是受戒基


礎。八、諸鬼神均不能擾亂。九、護法善神擁護。


十、智慧光明。十一、是證入四聖之基礎。


十二、究竟圓滿佛道。


 



阿含經云:


歸依處處求,求之遍十方,


究竟歸依處,三寶最吉祥。


 


 



二、無常品之二:



經文:


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中,為諸天、人、龍、鬼說法,


時國王波斯匿大夫人,年過九十,卒得重病,


醫藥望差,遂便喪亡。王及國臣,如法喪送,


遷神墳墓,葬送畢訖,還過佛所,脫服跣,


前禮佛足,佛命令坐而問之曰:


王所從來,衣麤形異,何所施為也?


王稽首曰:國大夫人,年過九十,間得重病,


奄便喪亡,遣送靈柩,遷葬墳墓,


今始來還,過覲聖尊。



 
白話解釋:


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園精舍裏,為一切天人、人、


天龍、鬼眾講說佛法的時候,當時舍衛國的國王波


斯匿的母親,年齡已經九十多歲,忽然得了重病,


一切醫藥完全失效,很快就去世了。


國王與群臣,都依當時的禮法辦理喪葬,並送靈棺


到墓地。埋葬圓滿後,所有的人回城時經過佛陀的


精舍,他們便脫了喪服與鞋襪,到了佛陀面前五體


投地頂禮。佛陀請他們坐下,問他們說:


大王啊!你從那裏來?為什麼穿這身粗布衣服,


人也變得消瘦,這到底是為什麼呢?


波思匿王頂禮而說:老太后(家母)都九十歲出頭


,忽然得了重病,突然間去世了。


因為替家母治理喪事,又將靈棺遷葬墓地,


一直到現在才順路來拜見世尊您。



梵網經云:孝名為戒。



古德云:百善孝為先。



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云:


假使有人,左肩擔父,右肩擔母,研皮至骨,


穿骨至髓,繞須彌山,經百千劫,血流沒踝,


猶不能報父母深恩。



 


經文:


佛告王曰:自古至今,大畏有四:


生則老枯,病無光澤,死則神去,親屬別離,


是謂為四。不與人期,萬物無常,難得久居。


一日過去,人命亦然;如五河流,晝夜無息,


人命駛疾,亦復如是!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
如河駛流而不返;人命如是,逝者不還。



 


白話解釋:


佛陀就向波斯匿王說:自古至今,世人有四件最可


怖畏的事情:有生就會老死,生病就會枯瘦難看,


死後神魂就會離體,死後親人也成永別,這就是四


大怖畏之事。天地間世事難如人意,萬物生滅無常


,親人難得能久居相聚,一天過去難再回,


人命也像時間一樣。就像印度的五條河流一樣,


晝夜不停的流動,人的生命快速的消失,


也如流水一般。



 


無常經云:


大地及日月,時至皆歸盡,


未曾有一事,不被無常吞。



涅槃經云:


是身無常,念念不住,猶如電光、瀑水、幻炎。


 


經文:


佛告大王:世皆有是,無長存者,皆當歸死,


無有脫者。往昔國王,諸佛真人,五通仙士,


亦皆過去,無能住者,空為悲感,以殞軀形。


夫為孝子 哀愍亡者,為福為德,以歸流之。


福祐往追,如餉遠人。佛說是時,王及群臣,


莫不歡喜,忘憂除患,諸來一切,皆得道。


 



白話解釋:


佛陀向波斯匿王說:世間就是這樣子的,


沒有一個人能長存在世的,有生該當歸死,


沒有人能逃脫,以前的國王,所有的諸佛菩薩,


得五種神通的仙人,也都已經過去了,


沒有任何人能永住世間的。徒然為死者悲傷,


這樣會損傷身體的,做為一個孝子,哀念死去的母


親,為她做福德,為她祈福超度,


就如同為遠遊的人送飯一樣。


佛陀說此法義時,波斯匿王與群臣,無不十分歡喜


,忘了煩惱憂愁,也放下了哀傷,


所有來見佛的人,一一都得到佛道的啟示。


 



 
古德云:


人生七十古來稀,先除年少後除老,


中間光景不多時,又有炎涼與煩惱。


 


開悟聖僧云:


日落西山暮鼓催,娑婆八苦實堪悲!


世出世間思惟遍,不念彌陀更念誰?



波斯匿王:


公元二千五百年前,是釋迦佛時代之舍衛國的勝光


王,玄奘大師譯為勝軍,波斯匿王與釋迦佛同一天


出生,波斯匿王是一位英明的君王,武功高強,


信仰佛法不退轉,當時以佛陀象徵日光,


波斯匿王象徵月光,對人民百姓關照無微不至,


是受人民尊敬的仁王。


 



五通仙士:


所謂五通即是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


、他心通等五種神通。外道修世間禪定也能得到,


此五通有生有滅,尚未出三界,不究竟故。


佛法有六通,再加漏盡通,是具有掃除煩惱,


淨化生死的根源,通達萬法唯心之道。



 
 


 


三、無常品之三:



經文:


昔佛在羅閱祇竹園中,與諸弟子入城受請說法畢訖


。晡時出城,道逢一人,驅大群牛,放還入城。


肥飽跳騰,轉相觝觸。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
譬如操杖,行牧食牛,老死猶然,亦養命去。


千百非一,族姓男女,貯聚財產,無不衰喪。


生者日夜,命自攻削,壽之消盡,如水。



 
 


白話解釋:


往昔佛陀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裏,


與許多弟子進入城市,在路上遇到一個人趕著一大


群牛回城,又肥又飽的牛群一路上跳躍奔踢,


彼此互相用角互鬥。因此釋迦世尊就說了偈頌:


猶如一個人拿著棍子,在野外草地飼牧他的牛群;


每一個人從生到老死,就如同牧人飼牛一樣。


千百人之中沒有一個能逃出這項真理,


所有貴族的男男女女,日夜忙碌聚集財產,


他們也是沒有一個不衰老死亡。


生在世間的人在光陰的隧道裏,生命一天一天消滅


,而有盡的壽命也一步一步到了盡頭,


就如同一個水池也會漸漸枯乾。


 


 


宰相千金云:


朝看花開滿樹紅,暮觀花落樹已空,


若將花比人間事,花與人間事一同。


 


 


普賢警眾偈云:


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!


大眾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。


 


 


經文:


佛到竹林洗足卻坐,阿難即前,稽首問言:世尊,


向者道中,說此三偈,不審其義,願蒙開化。


佛告阿難:汝見有人,驅放群牛不?


唯然,見之。佛告阿難:此屠家群牛,本有千頭,


屠兒日日,遣人出城,求好水草,養令肥長 擇取


肥者,日牽殺之,殺之死者過半,而餘者不覺,


方相觝猸,跳騰鳴吼,傷其無智,故說偈耳。


佛語阿難:何但此牛,世人亦爾。計於吾我,


不知非常,饕餮五欲,養育其身,快心極意,


更相殘賊。無常宿對,卒至無期,矇矇不覺,


何異於此也?時坐中有貪養比丘二百人,


聞法自勵,逮六神通,得阿羅漢,眾坐悲喜,


為佛作禮。



 
 


 


白話解釋:


佛陀回到竹林精舍,洗過腳回到自己法


座上,阿難尊者便向前頂禮請問佛陀:


世尊!剛才在途中您說出三句偈頌,


我還是不明白它的含義,願佛陀慈悲開示!


佛陀向阿難尊者說:


你是不是有看見有人驅趕一群牛?


阿難尊者說:有啊!有見到。


佛陀向阿難尊者說:這是一家屠宰場的牛群,


本來有一千隻的牛,屠夫天天派人出城,


尋找有好草好水的所在,想要將牛養得又肥又大的


。他們每日都選擇最肥最大的牛來屠殺買賣,


他們殺死的牛已經超過半數了,而剩下的牛還是沒


有感覺自己的牛伴慢慢減少,剛才那些牛在路上奔


踢,相鬥又嗥叫,我就是哀憫這群牛的無知,


所以才說了這些偈頌。


佛陀又向阿難尊者說:何只是這些牛啊!


世上的人也是和那些牛一樣的無知糊塗,


整日守著這個臭皮囊,他們不明白世間一切是無常


的,日夜貪圖聲色的享受,將自己養得肥肥的,


稱心如意,又互相殘殺,可是無常鬼日夜伴著他,


一直到無盡期,他們竟然糊塗而不知不覺,


天下事那有比這種事還更加令人感覺怪異的呢?


當此時,座中有二百位貪求供養的比丘,


聽到佛陀的開示後,都一一覺悟自勵,


當下證得六種神通與阿羅漢的果位。當時,


在座的大眾都悲喜交集的向佛陀頂禮感恩不盡。



 
 



古聖賢云:世間財,誰不愛?


拼死忘生都不該,石崇豪富今何在?


億萬金銀無處埋,須當戒,莫貪財,


不如收拾禮金臺。


 



 



四、無常品之四:



經文:


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為諸弟子說法,


時有梵志女,年十四、五,端正聰辯,父甚憐愛,


卒得重病,即便喪亡。田有熟麥,為野火所燒。


梵志得此憂惱愁憒,失意恍惚。譬如狂人,


不能自解。傳聞人說,佛為大聖、天人師,


演說經道,忘憂除患。於是梵志往到佛所,


作禮長跪白佛言:素少子息,唯有一女,


愛以忘憂,卒得重病,捨我喪亡。天性悼愍,


情不自勝。唯願世尊,垂神開化,釋我憂結。



 
 


白話解釋:


從前,佛陀在舍衛國祇園精舍,為所有弟子說法,


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的少女,年紀十四、五歲,


長得美麗又聰明,父親非常疼愛她,但是她忽然得


了重病,突然去世,同時,田中剛好成熟的麥子,


也被一把野火燒了,這位老婆羅門教徒,為此心生


憂愁痛苦煩惱,日夜失魂落魄﹐就好像一位精神恍


惚的人,內心狂亂,無法解除心靈上的困擾。


這位老婆羅門教徒聽人說,釋迦佛是人間的聖者,


天人的導師,時常講經說法,為人除憂解難。


因此老婆羅門就前往佛陀的精舍,向佛陀頂禮長跪


而說:佛陀啊!我沒有兒子,只有一位女兒,


我疼愛她愛得什麼憂愁都忘記了,她突然得了重病


去世,留下了我一人,我們是父女天性,我真想念


她,她之死亡令我非常悲痛,已經無法承受了,


我只希望佛陀大發慈悲為我開示,


解開我內心的憂傷與纏結。


 


經文:


佛告梵志:世有四事,不可得久,何謂為四?


一者有常必無常。二者富貴必貧賤。


三者合會必別離。四者強健必當死。


 


於是世尊即說偈言:


常者皆盡,高者必墮,


合會有離,生者有死。


 


梵志聞偈,心即開解,


願作比丘,鬚髮自墮,即成比丘。


重惟非常,得羅漢道。


 


 


 


白話解釋:


佛陀向這位婆羅門的梵志說:


世間有四件事沒有辦法永久不變的,是那四件事呢


?一、有常就必有無常。二、有富貴就必有貧窮。


三、有相聚合會就必有別離。


四、有健康就必有死亡。


因此,佛陀就說了一首偈頌:


所有認為長久不變的東西,都會一一壞盡;


地位崇高的官場人物,也都會消散墮落;


世間有相會,也就有別離;


人有出生,也就有衰老死亡。


 


這位婆羅門的老梵志聽完此偈頌,心中即刻化解了


喪女的哀痛,並且心生歡喜,願意出家修行,


了辦生死大業。心念一動,頭髮鬍鬚自動剃除落地


,當下成就了一位莊嚴的比丘,


他精進勇猛參悟世間一切人事物本是無常的大道理


,因此,證得阿羅漢的果位。



 
 


 


開悟聖僧云:


孔雀雖有色嚴身,不如鴻鶴能遠飛;


白衣雖有富貴力,不如出家功德深。


 


 


大藏經云:


在家眾過本,出家趣菩提。


 


 


佛說四十二章經云:


人繫於妻子舍宅,甚於牢獄,牢獄有散釋之期,


妻子無遠離之念,情愛於色,豈憚驅馳!


雖有虎口之患,心存甘伏,投泥自溺,


故曰凡夫。透得此門,出塵羅漢。



 
 


 


剃度法語:


金刀剃下娘生髮,除卻塵勞不淨身;


圓頂方袍僧相現,法王座下又添孫。


 


 



五、無常品之五



經文:


昔佛在羅閱祇耆畍崛山中,時城內有婬女人,


名曰:蓮華,姿容端正,國中無雙。


大臣子弟,莫不尋敬。爾時蓮華,善心自生,


欲棄世事,作比丘尼。即詣山中,就到佛所。


未至中道,有流泉水,蓮華飲水澡手,自見面像,


容色紅輝,頭髮紺青,形貌方正,挺特無比。


心自悔曰:人生於世,形體如此,云何自棄行作沙


門?且當順時,快我私情。念已便還。


佛知蓮華,應當化度,化作一婦人,端正絕世,


復勝蓮華數千萬倍,尋路逆來。蓮華見之,


心甚愛敬,即問化人,從何所來?


夫主、兒子、父兄、中外皆在何許?


云何獨行?而無將從?


化人答言:從城中來,欲還歸家,雖不相識,


寧可共還,到泉水上,坐息共語不?


蓮華言:善!二人相將,還到水上,陳意委曲。
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從前,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郊外靈鷲山石室精舍中


說法,當時王舍城內有一個操淫業的女人,


名字叫做蓮華,端正美麗,在國內無有人能比的,


所有大臣公子們,沒有一個不想追求她、接近她,


有一次,蓮華女忽然心生善念,想放棄一切世事,


出家作比丘尼,因此來到靈鷲山佛陀的石室。


在路途中,蓮華見有流水,一面飲水,一面洗手,


她在清水中看到自己的面貌是那麼端正美麗,


頭髮柔軟可愛,因此又後悔而說:人生在世,


長得那麼美麗秀氣,怎能放棄世樂私情,


而去出家作沙門呢?現在正是日正當中,青春少年


時,自己像一朵新鮮的花朵,正在開放的階段,


便停止腳步,返回城中。


正在此時,佛陀有他心通,明白蓮華女出家修行的


因緣已經成熟,應當度化,因此,就化作一位比蓮


華女更美麗勝過數千萬倍的婦女,從城中出來,


剛好與蓮華女相遇,蓮華女見到這位婦女如此的美


麗,心中非常敬慕,便問這位婦女從那裏來?


丈夫、兒子、父親兄弟、裏裏外外家人都在那裏?


又問她為什麼一個人出城,沒有人陪伴?


這位幻化美女答覆說:是從王舍城來,想要回家,


彼此兩位同是女人,雖然不相識,是不是可以齊同


回家,到水泉邊一坐片刻,互相談談?


蓮華女說:好啊!因此,兩個人走到水泉邊,


彼此談吐生平,一見如故。



 
 


經文:


化人睡來,枕蓮華膝眠,須臾之頃,忽然命絕,


膨脹臭爛,腹潰蟲出。齒落髮墮,肢體解散。


蓮華見之,心大驚怖,云何好人,忽便無常?


此人尚爾,我豈久存?


故當詣佛,精進學道。即至佛所,五體投地,


作禮已訖,具以所見,向佛說之。


佛告蓮華:人有四事,不可恃怙,何謂為四?


一者少壯會當歸老。二者強健會當歸死。


三者六親聚歡娛樂會當別離。


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。


 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兩人話說多,幻化的女子想睡眠,就靠在蓮華女的


大腿上而睡,可是不久這個幻化美女突然死亡,


她的身體也在剎那間腫脹臭爛起來,連肚子裏面的


蟲都鑽出來,她的牙齒也脫掉,頭髮墮地,四肢解


散,蓮華女看到這一幕景象,心驚膽跳,心裏想:


像這樣一位絕色美人,為何忽然間就死去呢?


這位美女尚且如此,我又能永遠不死嗎?


我應當去拜見佛陀努力學道才對!


因此便趕到佛陀的石室,五體投地禮拜佛陀,


她在途中所看到的情景,一一向佛陀秉白。


佛陀向蓮華女說:世上有四件事不可依靠,


是那四件事呢?


一、少壯會當歸老。二、強健會當歸死。


三、父母妻子兄弟雖然相聚歡喜愉快,


但也無法避免生離死別。


四、人的財富積聚再多,終必也當分散的一天。


 


 


經文:
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老則色衰,所病自壞,


形敗腐朽,命終自然。是身何用,洹漏臭處;


為病所困,有老死患。嗜欲自恣,非法是增;


不見聞變,壽命無常。非有子恃,亦非父兄;


為死所迫,無親所怙!


蓮華聞法,欣然解釋,觀身如幻,命不久停,


唯有道德,泥洹永安。


即前白佛:願為比丘尼。


佛言:善哉!頭髮自墮,即成比丘尼。


思惟止觀,即得羅漢。


諸在坐者,聞佛所說,莫不歡喜!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因此之故,佛陀就說了一首偈頌:


老了身體就會衰弱,病了身體自會腐壞;


形體衰弱終會腐朽,生命也終會走到盡頭,


這具有形的肉體有何用呢?


身體到處都有臭腥屎尿污穢之處,


身體時常被病苦所困擾,身體有老死的悲哀,


身體貪欲無度,任性濫情,天地萬法並沒有增減,


只不過是見聞上的變易罷了,人生壽命本無常,


兒女並不可靠,父兄也不可依,死神的腳追趕你,


任何親人都無法依靠。此時,蓮華女聽了佛陀這番


的開示,心生歡喜,了解身體也如幻化婦女一樣,


生命是不能久留世間的,


唯有修道進德才能得到涅槃寂滅自在永遠安穩。


蓮華女當下向佛陀說:願出家做比丘尼而修行,


佛陀欣然答應說:歡迎你,蓮華女!


因此蓮華女頭髮自然掉落,現身就成就了一位非常


莊嚴的比丘尼,她精進用功,思惟止觀,


不久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。


當時在座聽聞佛法的眾弟子,個個皆大歡喜,


信受奉行。


 


 


 


止:一念不生。觀:歷歷分明。


 


 


止觀:


止是止息妄念,停止於一處。


能止伏妄念,猶如磨鏡,磨清鏡面,


無塵無垢,能照萬象,便是觀。



 
 


神通難敵定業。


 


 


六、無常品之六:



經文:


昔佛在王舍城竹園中說法,時有梵志兄弟四人,


各得五通,卻後七日,皆當命盡,自共議言:


五通之力,反覆天地,手捫日月,移山住流,


靡所不能,寧當不能,避此死對?


一人言:吾入大海,上不出現,下不至底,


正處其中,無常殺鬼,安知我處?


一人言:吾入須彌山中,還合其表,令無際現,


無常殺鬼,安知吾處?


一人言:吾當輕舉,隱虛空中,


無常殺鬼,安知吾處?


一人言:吾當藏入,大市之中,無常殺鬼,


趣得一人,何必求吾也?


四人議訖,相將辭王:吾等壽算,餘有七日,


今欲逃命,冀當得脫,還乃覲省,唯願進德。
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從前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中為大眾說法。


當時有一個梵志家庭四個兄弟,每一個人都已經修


得五種神通力,但是再過七日,命中注定要死亡,


他們彼此討論:以他們五通的神力,能翻天覆地,


推日托月,移山住流,沒有一樣做不到的,又為何


不能避免死亡這關呢?


其中一人說:我可以投入大海之中,上面的頭不露


出水面,下面的腳不踏到海底,全身在海水正中央


,無常殺鬼,又怎能知道我在那裏呢?


另外一人說:我鑽入須彌山裏面,然後再將山合起


來,外表看不出任何痕 ,無常的殺鬼,又如何明


白我在那裏呢?


另外一人說:我輕輕一跳,就可以隱藏在虛空中,


無常的殺鬼,又如何明白我在那裏呢?


又另外一人說:我只要藏入大都市的人群之中,


無常的殺鬼只要找到一個人代替就可以了,


又何必來找我呢?


四個兄弟討論完了,就齊同去辭別國王說:


我們的壽命,只有七天好活了,現在我們要逃命,


希望能逃脫無常殺鬼一關,再回來拜見大王,


希望您多多愛護人民,多修功德。



 
 


經文:


於是別去,各到所在,七日期滿,各以命終,


猶果熟落。市監白王:有一梵志,卒死市中。


王乃悟曰:四人避對,一人已死,其餘三人,


豈得獨免?王即嚴駕,往至佛所,作禮卻坐,


王白佛言:近有梵志,兄弟四人,各獲五通,


自知命盡,皆共避之。不審今者,皆能得脫不?


佛告大王:人有四事,不可得離,何謂為四?


一者在中陰中,不得不受生。


二者已生,不得不受老。


三者已老,不得不受病。


四者已病,不得不受死。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四位五通行者向國王告辭後,四人各自到了自己所


說的地方逃命避難,七天期滿,四個人全部難逃死


亡的定業,就像水果成熟了會自然掉落地上一樣。


有一天,首都的市長向國王報告:有一位梵志,


死在市區裏面。此時,國王才想起那四位五通的仙


人,就說:這四位不是避難逃命了!


既然有一位已經死亡,剩下的三人又如何能逃脫定


業呢?國王命令準備車馬,要到佛陀的精舍請問此


難題,國王頂禮佛陀後,坐在一邊,便向佛陀報告


:佛陀啊!最近有梵志四兄弟,各人已得五種神通


力,他們也明白生命已經將盡,他們都齊同避難去


,但是不了解他們四人能不能逃避死亡這一劫?


佛陀向國王說:人生有四件事沒辦法避離,


是那四件事呢?


一、人死之後,在中陰身,不得不去投胎轉生。


二、已經從母胎出生下來,就不得不慢慢衰老。


三、人已經老了,也不得不隨時隨地接受病魔的折磨。


四、已經得了病,就不得不受死亡的召喚!



 
 


經文:
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
非空非海中,非入山石間,


無有地方所,脫之不受死。


是務是吾作,當作令致是,


人為此躁擾,履踐老死憂,


知此能自靜,如是見生盡,


比丘厭魔兵﹐從生死得度。


 


王聞佛言,歎曰:善哉!誠如尊敬,四人避對,


一人已死,祿命有分,餘復然矣!


群臣從官,莫不信受。


 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因此,佛陀當下又說偈頌:


不是虛空也不是大海裏,不是鑽入山石間,


世間無有任何地方,能逃脫死亡的定業,


一切善惡都是自己造的,造什麼因結什麼果,


人為了怕死而猯憂,又要走完死亡路。


如果人能明白死亡的道理,心會寧靜,


因此便能洞徹生命的底端,出家比丘學道,


為了出離人間煩惱生死,他們會在生死之間出離苦


海,證悟不生不死之聖境。


國王聽聞佛陀這番的開示,便讚歎說:


太好了!正如佛陀您的教導,四個梵志兄弟為了逃


避死亡,其中一人死亡;其他三人也將無法倖免,


世間的福祿功名壽命本有因緣前世所定,


至於其他的一切,也是因緣業力來決定的。


這時候,跟隨國王的群臣與官員,聽了佛陀的


開示,大眾都至誠信受佛法的真理!


 


 


 


業報未盡,縱然人飛到天上雲霄寶殿,業力也追到


雲霄寶殿。業報未消,那管人類逃亡到荒山曠野,


業力也追到荒山曠野。業報存在,那怕人逃避鑽入


大海海龍宮,業報也追到海龍宮,畢竟,


業是平等的,是公平的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ㄚ達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