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三彩 紫底帶綠 如意觀音像 (已蒙收藏)
《 清明~祭祖去 》
今年沒下雨..好悶
2010.04.05
雖然老家的習俗是~大寒才有祭祖 掃墓
但因靈骨塔的興起而改變的祭祖掃墓的時間
但也因此方便了許多的事和時間
統一了要三處奔跑的忙祿 家中 塔位 墓園
總之~習俗來至於多數~人性與遊戲規則設定
總之有享受到便利之處了~感恩ㄟ
清明的由來應該有幾個傳說
就這個~我一直以來就粉感傷
忠心~介之推
也~為他不值 可能是因時空因地域的不同吧
要找到一個能同生共死 能同吃苦也能同享富貴的人
相相不只是古代~現代的人也不多
更何況~同睡在一床同蓋一被子的人ㄟ
因緣~是選擇下的產物
選擇啥ㄟ~是否去認真面對苦的接受度
努力吧~短時間看是沒啥改變
拉長時間來看~也許就有不同的轉變
吃苦當吃補的人啦~互相加油ㄟ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清明的原由
在中國曆法中,有二十四個節氣,
每一節氣表示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具體位置。
清明,即24個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,
在春分後第十五日,大約在每年的四月四日或
五日。《帝京歲記勝》中記載:
「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淨明潔,故謂之清明」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,亦說到:
「三月節…物至此時,皆以潔齊而清明矣」。
《歲時百問》中,也如此表示:
「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淨,故謂之清明。」
說明清明時節,冬去春來,冰雪消融,萬物復甦,
天清氣朗,草木繁茂,天地間一派生機。
這點可從校園中繁茂的花草可證明。
「清明」只是一個節氣,後來加上了寒食禁火、
踏青、掃墓的習俗後,才形成了清明節。
清明節的起源,同寒食節有著一定的淵源。
寒食節,又稱熟食節、禁煙節,冷節。
為冬至後第105天,與清明相距不過一、二天而已。
這一天禁止生火、煮食,
只能吃事先預備好的熟食、冷食。
清明與寒食節的關係
源於古代的鑽木取新火的制度。古人因季節不同,
用不同的樹木鑽火,有因季節更迭換新火之俗。
每次換火之後,就要換取新火。
新火未至,就禁止人們生火。
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。《周禮 秋官 司渲氏》一書
中,表示:「中春以木鐸修火,禁於國中」。
這說明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,專管取火的
「司渲氏」在仲春用木鐸,警告人民小心火燭,
以免天乾物燥發生火災,後來演變為禁火一個月,
因此在這個月內,所吃的食物都是乾糧、冷食,
所以叫做「寒食」節。日後,吃一個月的寒食,
不利於健康,便縮短日期,
從七天、三天逐漸改為一天。
在宋朝以前,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習俗中的
一個次要日。它的重要性,甚至比不上另一個陰曆
三月上旬的「上巳節」。而清明節掃墓,
更是宋代以後出現的。但是由於「上巳」、
「寒食」、「清明」三個節日的日期相當接近,
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、重疊,漸漸地不再有
明顯的劃分,這才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。
寒食節另一說:
相傳是紀念春秋時期介之推的舉哀節
春秋戰國時代,晉惠公聽信讒言,欲加害大公子
重耳,大臣介之推知道後,保護重耳流亡國外。
重耳流亡19年,終於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。
回國後他將流亡時期跟隨他的人都封賞了,
惟獨忘了介之推。有人提醒他,他纔猛然想起,
覺得很慚愧,馬上去請介之推,
可是介之推已遠走他鄉。一打聽,
纔知道介之推不願見他,背著老母進了綿山。
重耳派人搜山,可是荒山野嶺,一個人影也不見。
這時有人獻計,不如放火燒山,三面點火,
留下一方,介之推自會走出來。
於是,重耳命令燒山,不想,火借風勢竟然
整整燒了三天,可仍不見介之推出來,進山尋找,
纔發現介之推背著老母依偎在一棵大柳樹下死去
了。介之推的脊樑堵著大柳樹洞,
洞內藏著他留下的一塊衣襟,
上面用鮮血寫著幾行字:
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自明。
柳下做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做諫臣。
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
重耳十分感動,將介之推和他母親安葬於燒焦的
柳樹下,並下令,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,
喫冷食,並將這一天定名為寒食,
第二天便為清明節。
歷代清明詩詞
踏青是陪襯清明的副節目。
初春時節,草長鶯飛,萬物復蘇,氣候宜人,
掃墓之餘,一家大小因利趁便,
於山野間遊樂一番,亦別有一番情趣。
歷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許多關於清明的詩詞,
現在取出幾首供大家欣賞:
唐朝詩人
韋莊
《丙辰年 州遇寒食城外醉吟》
滿街楊柳綠絲煙,畫出清明二月天。
好是隔簾花樹動,女郎撩亂送秋千。
最有名的是
杜牧
《清明》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慾斷魂。
借問酒家何處有?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韓翃
《寒食》
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禦柳斜。
日暮漢宮傳蠟燭,輕煙散入五侯家。
宋之問
《途中寒食》
馬上逢寒食,途中屬暮春。
可憐江浦望,不見洛橋人。
北極懷明主,南溟作逐臣。
故園腸斷處,日夜柳條新。
張繼
《閭門即事》
耕夫召募愛樓船,春草青青萬項田;
試上吳門窺郡郭,清明幾處有新煙。
宋朝詩人
黃庭堅
《清明》
佳節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塚只生愁,
雷篤天地龍蛇蟄,兩足郊原草木柔;
人乞祭餘驕妾婦,士甘焚死不封侯,
賢愚千載知誰是,滿眼蓬蒿共一邱。
楊萬裏
《寒食上塚》
逕直夫何細!橋危可免扶?
遠山楓外淡,破屋麥邊孤。
宿草春風又,新阡去歲無。
梨花自寒食,進節只愁餘。
程顥
《郊行即事》
芳草綠野恣行事,春入遙山碧四周;
興逐亂紅穿柳巷,固因流水坐苔磯;
莫辭盞酒十分勸,只恐風花一片紅;
況是清明好天氣,不妨游衍莫忘歸。
明朝詩人
陳子龍
《清明》
江南煙雨畫屏中,半鏡斜窗弄小紅。
燕子不來樓閣迴,柳絲今日向東風。
瞿佑
《清明即事》
風落梨花雪滿庭,今年又是一清明。
遊絲到地終無意,芳草連天若有情。
滿院曉煙聞燕語,半窗晴日照蠶生。
鞦韆一架名園裡,柳絲今日向東風。
王磐
《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》
問西樓禁煙何處好?綠野晴天道。
馬穿楊柳嘶,人倚鞦韆笑,探鶯花總教春醉倒。
清朝詩人
屈大均 《壬戌清明作》
朝作輕寒暮作陰,愁中不覺已春深。
落花有淚因風雨,啼鳥無情自古今。
故國江山徒夢寐,中華人物又銷沉。
龍蛇四海歸無所,寒食年年愴客心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