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然緬甸玉 冰種老蜜糖 持刀納印關聖帝君坐像
《 法句譬喻經~
多聞品三 》
2011.011.030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多聞品之一: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經文:
昔舍衛國,有一貧家,夫婦慳惡,不信道德,
佛愍其愚,現為貧凡沙門,詣門分衛。
時夫不在,其婦罵詈,無有道理。
沙門語曰:吾為道士,乞丐自居,不得罵詈,
唯望一食耳!主人婦曰:
若汝立死,食尚叵得,況今平健,欲望我食?
但稽留時節,不如早去。
於是沙門,住立其前,戴眼抒氣,便現死相,
身體膨脹,鼻口蟲出,腹潰腸爛,不淨流漫,
其婦見此,恐怖失聲,棄而捨走。
於是道人忽然捨去,去舍數里,坐樹下息。
其夫來歸,道中見婦,怪其驚怖。
其婦語夫:有一沙門,見怖如此。
夫大瞋怒,問為所在?婦曰:已去,想亦未遠。
夫即執弓帶刀。尋往逐,張弓拔刀,奔走直前,
欲斫道人。道人即化作琉璃小城,以自圍遶。
其人繞城數匝,不能得入。
白話解釋:
從前,舍衛國有一戶貧窮人家,夫妻非常慳貪粗惡
,不信道德,佛陀憐愍他們真愚癡,
示現一位貧苦的出家人,到他們門口乞食。
當時丈夫不在,他太太看到一位沙門來乞食,
就出口大罵,絲毫不講道理,沙門向她說:
我是修道人,我以乞食維生,請不要罵我,
我只希望得一口飯罷了!
主人婦女曰:縱然你站死此地,我也不給你飯!
何況你現在身體很健康,不要想要向我討飯了!
你也不要浪費時間,不如提早回家!
此時,這位沙門,站在她的面前,翻白眼斷氣,
當下現出死人的模樣,身體膨脹,鼻孔鑽出臭蟲,
肚子破開腸子爛壞,膿血屎尿流滿地上,
這位婦女看到此景,恐怖失聲,拋棄家門落荒逃走
。此時,這位修道人忽然間也離開現場,
離開這戶人家數里之處,坐在一棵樹下休息!
這位婦女的丈夫在回家的路上,遇到自己的太太卻
是一副失神的模樣,就問她為何如此驚惶恐怖?
她向丈夫說:有一位出家沙門來乞食,突然死亡,
被他嚇得身心失神。她的丈夫聽後當下瞋恨大怒,
就問太太:這位沙門在那裏?
婦女說:已經走了,大概沒走多遠。她丈夫便拿弓
帶刀,尋追殺沙門,沙門看他向前追殺來,
沙門就變一座琉璃小城,將自己一圈一圈圍繞起來
,使這個粗魯的人繞城數周而不能進入。
經文:
即問道人:何不開門?
道人曰:欲使開門,棄汝弓刀,其人自念,
當隨其語,若當得入,手拳加之。
尋棄弓刀,門故不開。
復語道人:已棄弓刀,門何不開?
道人曰:吾使汝棄心中惡念弓刀耳,
非謂手中弓刀也。於是其人,心驚體悸。
道人神聖,乃知我心?即便叩頭悔過,稽首道人曰
:我有弊妻,不識真人,使我興惡,願小垂慈,
莫便見捨,今欲將來,勸令修道。
即起還歸,其妻問曰:沙門所在?
其夫具說神變之德,今者在彼,
卿自宜往,改悔滅罪。
於是夫妻,至道人所,五體悔過,願為弟子。
長跪問曰:道人神變,聖達乃爾?
有琉璃城,堅固難踰,志明意定,
永無憂患,行何道德,致此神妙?
道人答曰:
吾博學無厭,奉法不懈,精進持戒,
慧不放逸,緣是得道,自致泥洹。
白話解釋:
他丈夫就問出家沙門:你為什麼不開門?
出家沙門說:你要我開門,你先將刀與弓丟掉再說
!這位丈夫想想,就照沙門的話去做,他這樣想:
如果我能進入,我會用拳頭打你一番也一樣,
因此,將刀與弓丟掉,但是城門還是不開。
他又向出家沙門說:我已經丟掉弓刀,
為何城門沒有開?沙門說:
我只是要你丟掉你心頭的惡念與殺意之弓刀罷了,
不是叫你丟掉手上的弓與刀啊!
此時,這位丈夫即時心驚膽跳,心裏想著:
這位出家沙門,竟然明白我想什麼!
當下向沙門懺悔叩頭頂禮,向沙門說:
我的太太愚癡,有眼不識聖者,使我生起惡念,
請你慈悲不要捨棄我這個作惡的人,
我也勸化我的太太,一同來修道!
說完,這位丈夫馬上回家,他的太太問他:
那位出家沙門在那裏?他的丈夫就將見到沙門以神
通變化作琉璃小城的經過一一描述,他的丈夫說:
現在出家沙門還是在那裏,
你應該去向出家修道者懺悔消業障才對。
因此,兩位夫妻一同到沙門住所,伏地頂禮悔過,
並且願意作出家沙門的弟子。長跪問沙門:
師父您的神通變化,已達聖境,變化琉璃城,
如此堅固難入,您已經到達心如明鏡,如入禪定,
永遠也沒有憂惱苦患了,
弟子不明師父是行持什麼道德,
才使您獲得這種神妙的力量?出家沙門說:
我博學無厭倦,奉行佛法不懈怠,我精進修行,
嚴持戒律,學習智慧而不放縱自己,由這種的
緣故,得了佛之正道,自己已證得涅槃的境界。
佛說四十二章經云:
夫為道者,猶木在水,尋流而行,不觸兩岸,
不為人取,不為鬼神所遮,不為洄流所住,
亦不腐敗,吾保此木決定入海。
學道之人,不為情欲所惑,不為眾邪所嬈,
精進無為,吾保此人必得道矣!
經文:
於是道人,因說偈言:
多聞能持故,奉法為垣牆;
精進難踰毀,從是戒慧成。
多聞令志明,已明智慧增;
智則博解義,見義行法安。
多聞能除憂,能以定為歡;
善說甘露法,自致得泥洹。
聞為知律法,解疑亦見正;
從聞捨非法,行到不死處。
道人說偈已,現佛光相,洪暉赫奕,照曜天地。
夫妻驚愕,精神戰懼,改惡洗心,頭腦打地,
壞二十億惡,得須陀洹道。
白話解釋:
此時沙門就說了一首偈語:
遍參所有知識而不懈怠,奉行佛法為我的垣牆,
我努力勤修難摧折,由持戒增長智慧,
多聞使我心如鏡,心明智慧增長,
智慧使我通達一切法,徹見真理使我安住在佛道。
多聞能除我的憂惱,深入禪定嚐法喜,
我善解說甘露法,因此獲得涅槃聖境。
多聞為佛法戒律之基礎,
也是破解疑難,入於正見之本,
聽聞佛法捨棄邪法,一直修到生命寂滅處!
出家沙門說完偈,當下現出佛陀的瑞相與佛光,
光芒四射,照耀天地。這兩位農家夫妻驚奇萬分,
身心顫慄,當下決然洗心革面,頭面叩地,
作大懺悔,消除二十億年往世惡業,
得證佛法的須陀洹初果。
佛說四十二章經云:
夫見道者,譬如持炬,入冥室中,其冥即滅,
而明獨存;學道見諦,無明即滅,而明常存矣!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多聞品之二: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經文:
昔佛在拘睒尼國美音精舍與諸四輩廣說大法。
有一梵志道士,智博通達,眾經備舉,無事不貫,
貢高自譽,天下無比。求敵而行,無敢應者。
晝日執炬,行城市中,人問之曰:
何以晝日執炬而行?梵志答曰:
世皆愚冥,目無所見,是以執炬以照之耳,
觀察世間,無敢言者。
佛知梵志宿福應度,而行貢高求勝名譽,不計無常
,自恃憍恣,如是當墮,太山地獄,無央數劫,
求出甚難。佛即化作一賢者,居肆上坐,即呼梵志
,何為作此?梵志答曰:以眾人冥,晝夜不見明,
故執炬火,而照之耳。
賢者重問梵志:
經中有四明法,為知之不?
對曰:不審!
白話解釋:
從前,佛陀在拘睒尼國的美音精舍,為四眾弟子廣
說大法真義,有一位外道梵志,知識廣博通達一切
,所有經典一一閱遍,天下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,
此人驕傲自誇自大,認為自己天下無敵,
同時到處找對手辯論,無人敢向他挑戰。
有一天白天他拿著火把在城市中走路,有人問他:
你為什麼大白天拿著火把走路?
老梵志答:世人沒有一個不愚癡,有眼睛但是看不
清楚真相,所以我用火把為他們照明,
我觀察世間,沒有一人敢和我辯論的,
佛陀明白老梵志的宿世福報因緣,應該得度的時機
到了,但是他的行為驕傲,好強愛名,不知世事無
常之理,自是妄為,繼續下去就會墮落太山地獄,
來受苦無數劫,想出離地獄之苦非常困難
。佛陀大慈大悲變化一位器宇不凡的紳士,
坐在街上,佛陀呼叫這位老梵志,問他為什麼手拿
火把滿街走動?老梵志說:因為世人愚昧,
不明事理,所以才手拿火把來照明他們!
佛變化這位賢者又問梵志:
經典中有四明的說法,你知道嗎?
梵志答:沒有聽過!
大藏經云:
我慢高山,德水不住。
佛遺教經云:
汝等比丘,當自摩頭,已捨飾好,著壞色衣,
執持應器,以乞自活,自見如是,若起憍慢,
當疾滅之。增長憍慢,尚非世俗白衣所宜,
何況出家入道之人,為解脫故
,自降其身而行乞耶!
經文:
何謂四明法?
一者明於天文、地理和調四時。
二者明於星宿,分別五行。
三者明於治國,綏化有方。
四者明於將兵,固而無失。
卿為梵志,有此四明法不?
梵志慚愧,棄炬叉手,有不及心,佛知其意,
即還復身,光明炳然,晃照天地。
便持梵聲為梵志說偈言:
若多少有聞,自大以憍人;
是如盲執燭,照彼不自明。
佛說偈已,告梵志曰:冥中之甚無過於汝。
而晝執炬行入大國,如卿所知,何如一塵?
梵志聞之,有慚愧色,即便叩頭,願為弟子。
佛即受之,令作沙門,意解妄止,即得應真。
白話解釋:
佛陀的化身說:什麼叫作四明呢?
第一、通曉天文、地理、四季調和之理。
第二、通曉日月星與金木水火土五行關係。
第三、通曉治國為政之理,明解安邦外交之道。
第四、明曉軍事指揮作戰之法,
能防衛國土而不會失算。
你是修道人,是否明白這四明法呢?
這位老梵志因為從來沒有聽過這個四明法之理,
心生慚愧,就丟掉火把,合掌叉手,感覺自己不如
這位紳士的博學。佛以神通力了解他有懺悔心,
佛就恢復原形,光明照耀天地,然後佛陀以優美的
梵音,為梵志說了一首偈語:
如果你多少明白一些知識,就自高自大目中無人,
就如同瞎子拿著蠟燭,只照別人,自己卻看不到光
!佛陀說完偈向梵志說:世間最愚癡的人,
恐怕沒有人能比過你了,你白天拿著火把走在國家
首都的街上,這種怪事,就像塵土一樣,
有誰會理你呢?
老梵志聽完以後,臉上充滿慚愧的模樣,
當下長跪頂禮,願作佛陀的弟子,佛陀大慈大悲也
接受了,為他剃度出家,此時老梵志,體解大道,
煩惱消除,妄想止息,當下證得阿羅漢的果位。
貢高我慢十種過失:
一、難遇善知識。二、障礙菩提道。
三、貢高自大法水不住。四、法身不顯。
五、不得出離三界。六、獨處無友。
七、廣結惡緣。八、墮落之因。
九、自損道德。十、佛道不成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多聞品之三: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經文:
昔舍衛國,有大長者,名曰須達,得須陀洹。
有親友長者,名曰:好施,不信佛道,及諸醫術。
時得重病,痿頓著床,宗親知友,皆就省問,
勸令治病,至死不肯,答眾人曰:
吾事日月,忠孝君父,畢命於此,終不改志。
須達語曰:吾所事師,號曰為佛,神德廣被,
見者得福,可試請來,說經疉願,聽其所說,
言行進趣,何如餘道?
事之與不隨卿所志,以卿病久,不時除差,
勸卿請佛,冀蒙其福。好施日佳,卿便為吾請佛,
及眾弟子,須達即便請佛及僧,往詣其門,
佛放光明,內外通徹。長者見光,欣然身輕,
佛前就坐。慰問長者:所病何如?
昔事何神,作何療治?長者白佛:奉事日月、
君長、先人恭敬齋戒,祈請萬端,得病經時,
未蒙恩祐,醫藥針炙,居門所忌,經戒福德,
素所不知,先人以來,守死於此。
白話解釋:
往昔舍衛國有一位偉大的慈善家大長者,
名字叫做須達,已經證得初果須陀洹。
他有一位同輩好友,名叫好施,卻不信佛道,
也不信任醫術,當時他得到重病,纏綿在床上,
他的家族好友,都來探望他的病情,
勸他急速找醫生看病,但是他寧願死也不肯找醫生
,他答覆親友說:我只敬奉日月之神,忠君孝親,
縱然今日死在此地,而我的原則也不可改!
須達長者勸告他:我禮拜的老師,他的稱號叫做佛
陀,他的神通聖德廣傳十方,看見佛陀的人都會得
到幸福,你可以一試,請佛陀來為你說法講經消業
祝福,看佛陀的言行舉止,與其他神道比試如何!
你要不要歸依佛陀,隨你的意思,因為你病得太久
了,始終不能痊癒,我勸你請佛陀來,
希望你能獲得佛陀的庇祐!
好施說:如果我真會好起來的話,
就請你為我禮請佛陀與他的弟子前來吧!
須達馬上就去禮請佛陀與眾弟子來祝願,
佛陀來到好施的門前,佛陀身放金光,
使房屋內外光明通徹,好施長者見到佛光,
當下欣奮而自覺身體輕鬆,到了佛前就坐。
佛陀慰問長者說:你的病是如何?
以往事奉什麼神祇呢?你的病是如何醫治的?
長者回答佛陀:我信仰日月之神,與奉事國君、
祖先,平日言行恭敬長輩,吃素齋戒,
會向天地間的鬼神祈求,但是這次得病已經很久了
,卻是沒有受到保佑,而醫藥針炙,
又是我好施家族的一向禁忌。
對於佛經佛戒,一切功德,平常就不了解,
自我祖先以來就一直堅守這個規矩,
一直到最後死為止。
經文:
佛告長者:人生世間,橫死有三:
有病不治,為一橫死。
治而不慎,為二橫死。
憍恣自用,不達逆順,為三橫死。
如此病者,非日月、天地、先人、君父所能除,
當以明道,隨時安濟。
一者四大寒熱,當須醫藥。
二者眾邪惡鬼,當須經戒。
三者奉事賢聖,矜濟窮厄,
德感神祇福祐群生,以大智慧,消去陰蓋。
奉行如是,現世安吉,終無枉橫,戒慧清淨
,世世常安。
白話解釋:
佛陀向長者說:人生在世間,有三種橫死的情形:
一者有病不治而橫死。
二者醫治不慎而橫死。
三者憍慢任性自用,不達事理而橫死。
像你這種病況,絕對不是日月、天地、先人、
君父的力量所能治癒的,你應該要明白道理,
隨時隨地注意調適生活起居才對:
第一你的身體受寒發燒,就要找醫生服藥。
第二對那些眾邪惡鬼,要一概避免接觸。
第三平常要事奉賢聖大德,救濟貧苦。
你的慈悲如果能感動天神,能福祐人民,
用你的大智慧,自然能消除多生的五陰煩惱,
你如果能一一奉行,不但現世平安吉祥,
不管何時也不會遭遇橫禍,如果你持戒嚴格,
智慧高超,多生多世都會為你帶來安康幸福。
佛遺教經云:
合和湯藥,占相吉凶,仰觀星宿,
推步盈虛,歷數算計,皆所不應。
經文: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事日為明故,事父為恩故,
事君以力故,聞故事道人。
人為命事醫,欲勝依豪強,
法在智慧處,福行世世明。
察友在為務,別伴在急時,
觀妻在房樂,欲知智在說。
為能師見道,解疑令學明,
亦與清淨本,能奉持法藏。
聞能今世利,妻子昆弟友,
亦致後世福,積聞成聖智。
能攝為解義,解則戒不窮,
受法猗法者,從是疾得安。
是能散憂恚,亦除不祥衰,
欲得安隱吉,當事多聞者。
於是長者聞佛說法。心意疑結,豁然雲除,
良醫進療,委心道德。四大安靜,眾患消除,
如飲甘露,中外怡懌,身安心定,得須陀洹道。
宗室國人,莫不敬奉。
白話解釋:
這個時候,佛陀便說了一首偈:
奉事日月是為了它的光明照大地,
奉事父母是為了深恩難報,
奉事君王是因為他有無上的權威,
奉事沙門是為了多聞生命的真理。
眾生為保命而禮敬醫生,
有了強烈的貪欲須要依附權勢,正法在智慧處,
救苦救難生生世世得光明,
擇友的目的在求事業的良伴,
選別友情決定在生死危難之時,
閨房之樂得妻的真心,
欲知某人高瞻遠見就在他辯才之中,
能找一個得道之人為師,解除迷惑令學以致明,
亦可使內心清淨,奉行如來法藏。
多聞能使今世多受益,妻子兄弟朋友都沾著光,
亦可獲得來生之福祉,多聞能深解通達佛智,
攝持佛法可解生死苦,解生死苦兼持佛淨戒,
受持佛法,依法修道者,從此疾速得安寧。
佛法能解憂惱,亦可消除不祥事,
欲得生命安穩法,要奉事多聞大道之人。
長者聞佛說法後,心中的疑惑煩惱都消除了,
因此他請了良醫為自己來治病,並且全心信仰佛道
,身體因此好起來了,身心如飲甘露的清淨,
內外十分舒適,身心安定,得證初果須陀洹的果位
。他的宗族國人,對長者無不恭敬服從!
佛遺教經云:
汝等比丘,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。
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,是則於我法中,能得解脫。
若不爾者,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無所名也。
實智慧者,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,
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,一切病者之良藥也,
伐煩惱樹之利斧也。
是故汝等,常以聞思修而自增益。
若人有智慧之照,雖是肉眼,而是明見人也。
是名智慧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多聞品之四: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經文:
昔羅閱祇國南有大山,去城二百里,南土諸國,
路由此山,山道深邃,有五百賊,依嶮劫人,
後遂縱橫,所害狼藉,眾賈被,王路不通,
國王追討,不能擒獲。
時佛在國,哀愍群生,念彼賊輩,不知罪福,
世有如來,而目不笶,法鼓日震,而耳不聞,
吾不往度,如石沉淵。化作一人,著好衣服,
乘馬帶劍,手執弓矢,鞍勒嚴飾,金銀莊校,
以明月珠,礰絡馬體,跨馬鳴絃,往入山中,
群賊見之,以為成事。作賊積年,未有此便。
卵之投石,與此何異?群賊齊頭,住前圍繞,
挽弓拔刀,諍欲剝脫。
白話解釋:
從前,印度的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南邊,
有一座高山,離城有二百里之遙,從王舍城向南方
邊境國家的通路,都要經過這座山,
可是山路崎嶇隱蔽,山中有五百多個盜賊藏匿,
都是依靠山勢竄流劫殺旅客,到後來愈縱橫狂妄,
被劫被害的行旅人不計其數,很多商人也被搶劫,
弄得這條王路竟然無人敢通行,國王便派兵追剿,
但是深山賊詭不能擒。當時佛陀正在這個國家弘法
,又哀憐眾生,又想到那些賊輩不知自己造罪折福
,而且世間有佛在世,竟然有眼不識,
佛陀說法如鼓震耳,他們有耳也聽不到,
我如來如果沒有去度化他們,他們就像石頭一樣會
沉到深水裏了。因此佛陀變化一個有錢人,
穿著華麗的衣服,騎馬帶劍,手上拿著弓箭,
馬鞍勒口都是金銀莊嚴佩飾,以明月珍珠掛在馬脖
子,騎著馬一路上佩帶金銀弓箭,碰撞作響,
直闖入深山禁地。此時山賊看見了這位有錢的商人
,以為是自投羅網,是現成的財寶,
而且他們作賊多年,也沒有像今天這麼便宜的,
這分明是雞蛋碰石頭,沒有什麼不同之處。
此時群賊同時衝上商人,手拿弓箭拔刀包圍,
山賊爭著想要將此人殺掉。
經文:
於是化人,舉弓一發,使五百賊各被一箭。
以刀指擬,各被一瘡,瘡重箭深,即皆顛倒。
五百群賊宛轉臥地,叩頭歸降:為是何聖?
威力乃爾?乞蒙原赦,以活微命,願時拔箭,
使瘡除癒,今者瘡痛,不可堪忍!
化人答曰:是瘡不痛,箭不為深,天下瘡重,
莫過於憂,殘害之甚,莫過於愚。汝懷貪得之憂,
殘殺之愚,刀瘡箭,終不可癒。
此二事者,根本深固,勇力壯士所不能拔,
唯有經戒,多聞慧義,以此明道療治心病,
拔除憂愛,愚癡貢高,制伏剛強,豪富貪欲,
積德學慧,乃可得除,長獲安隱!
白話解釋:
因此,這位化人,舉弓一發,這五百位山賊,
每一人都中了一箭,化人又將刀向群賊一指,
山賊又挨了一刀,頓時刀傷與箭深入骨,疼痛倒地
。各個在地上翻滾哀痛,叩頭投降而說:
你是何方神聖?有這麼大的威力,請你饒了我們吧
!給我們一個活命,請你現在拔掉我們身上的箭,
使我們的刀傷痊癒,現在傷口實在太痛了。
這位化人回答說:這個刀傷不算痛,箭也射得不深
,天下最痛的傷,沒有比憂傷更重了;
害人最深的,莫過於愚昧無知,你們人人都懷著貪
心不足的憂惱,與殘害的愚癡,你們心中的刀傷與
箭都不會好的。這兩種的創傷太深太嚴重了,
就是勇猛壯士也拔不出來,只有佛經與戒律,
要深入多聞學習智慧真理,以佛法明白佛道來治療
心中之病,拔除憂惱,愚癡貢高,制伏剛強的貪欲
,你們如果能累積功德,學習智慧,
就可以除掉內心的刀傷與箭傷,
才能徹底獲得永遠的安穩與快樂自在。
佛遺教經云:
汝等比丘!當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惱亦多;
少欲之人,無求無欲,則無此患。
直爾少欲,尚宜修習,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!
少欲之人,則無諂曲以求人意,亦復不為諸根所牽
。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,觸事有餘,
常無不足。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,是名少欲。
三障:多欲是煩惱障。多求是業障。煩惱是報障。
經文:
於是化人,即現佛身,相好挺特,金顏英妙,
即說偈言:
斫瘡無過憂,射箭無過愚;
是壯莫能拔,唯從多聞除。
盲者從得眼,闇者從得燭;
示導世間人,如目將無目,
是故可捨癡,離慢豪富樂;
務學事聞者,是名積聚德。
於是五百人見佛光相,重聞此偈,叩頭歸命,
心悔過,刀瘡箭,自然除癒。
歡喜心開,即受五戒,國界安寧,莫不歡喜!
白話解釋:
此時化人,馬上現出佛陀的身相,真是相好光明,
金身莊嚴美妙,佛就為他們說了偈頌:
刀傷之痛不會勝過憂惱,箭入骨也不足比愚癡;
就是壯漢也沒力拔箭,
只有多聞佛法方能除災憂惱。
盲目之人可從佛法得慧眼,
暗室可依經戒得光明火燭;
佛法開導世間人,如同明目的人牽引盲目的人,
學習佛法可以捨離愚癡,
學習佛法可消傲慢與縱富樂,奉行佛道多聞佛法,
是名積聚功德!
這個時候,五百位盜賊,見到佛陀的光明妙相,
又聽到這首偈頌,大眾齊同叩頭歸依三寶,
刻骨懺悔,當下他們的刀傷箭,全部消除了。
他們歡喜心開,馬上受了五戒,從此國家安寧,
國人無不歡喜萬分。
佛遺教經云:
汝等比丘,若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,知足之法,
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。
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為安樂。
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
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。
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
不知足者,常為五欲 所牽,
為知足者之所憐愍,是名知足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