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天然緬甸玉  冰種~馬上有錢



 


《 法句譬喻經~


 


篤信品四







2011.012.02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篤信品之一: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
經文:


昔者舍衛國東南有大江,水既深而廣,有五百餘家


,居在岸邊,未聞道德,度世之行,習於剛強,


欺詐為務,貪利自恣,快心極意。


世尊常念,其應度者,當往度之,知此諸家,


福應當度。於是世尊,往至水邊,坐一樹下,


村人見佛,光相奇異,莫不驚肅。皆往禮敬,


或拜或揖,問訊起居,佛命令坐,為說經法,


眾人聞之,而心不信。習於欺怠,不信真言。


佛便化作一人,從江南來,足行水上,正沒其踝。


來至佛前,稽首禮佛,眾人見之,莫不驚怪。



 

 


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





白話解釋:


從前,舍衛國東南方有一條大河,江水又寬又深,


當時有五百戶的人家,居住在江岸邊,他們沒有聽


過佛法與度世救人的慈悲行徑,個性習慣於剛強,


欺詐為務,貪財任性,為非作歹。佛陀常念,


這些應該得度的人,就應該去度化他們。


佛陀以慧眼明白這些人家前世的福報,是應該得度


了。因此,佛陀就走到江邊,坐在樹下,


村裏的人看見佛相光明,十分驚異,就前往去禮敬


佛陀,向佛陀問訊起居狀況。佛陀叫他們坐下來,


為他們講說佛法,他們聽了之後,內心都不相信佛


法。因為他們習慣欺騙別人,不信佛陀真實的教導


,佛陀就變化一個人,從江南岸越江踏水上而來,


水只是到踝骨。來到佛前,稽首禮拜佛陀,


村民看見,非常驚奇。



 



祖師云:


佛在世時我沉淪,今得人身佛滅度;


懺悔此身多業障,不見如來金色身。



 


經文:


大眾問化人曰:吾等先人以來,居此江邊,


未曾聞人行水上者,卿是何人?有何道術?


履水不沒?願聞其意!化人答曰:


吾是江南愚直之人,聞佛在此,貪樂道德,


至南岸邊,不時得渡,問彼岸人,水為深淺?


彼人見語:水可齊踝,何不涉渡?


吾信其言,便爾來過,無他異術。佛時讚言:


善哉善哉!夫執信誠諦,可度生死之淵,


數里之江,何足為奇?


 


 


白話解釋:


村民大眾問化人說:我們自從祖先到現在,


都居住在這個江邊,未曾聽聞有人能在水面上行走


,你是什麼人?有什麼法術?能走在水面上不會沉


下去?你說給我們聽聽看!化人回答:


我是江南普通老百姓,聽說佛陀在這裏說法,


我很愛聽佛法,所以走到大江南岸邊,當時沒有渡


船,就問岸邊的人:水有多深?


岸邊的人說:大約腳踝深吧!


你為何不試渡看看呢?我就信了他的話,


當下就走過來了,我沒有什麼奇術啊!


佛陀聽了化人的話,就讚歎說:太好了!太好了!


一個人堅持誠信兩字來做人,就能渡過生死的大海


,幾里寬的江面有什麼稀奇呢?


 





佛遺教經云:


是故當知!


世間無常,會必有離,勿懷憂惱,世相如是。


常勤精進,早求解脫,以智慧明,滅諸癡暗。


世實危脆,無堅牢者,我今滅度,如除惡病。


此是應捨之身,罪惡之物,假名為身,


沒在老病生死大海,何有智者得除滅之,


如殺怨賊而不歡喜!



 

 


經文:


 
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
信能渡淵,攝為船師,精進除苦,慧到彼岸。


士有信行,為聖所譽,樂無為者,一切縛解。


信乃得道,法致滅度,從聞得智,所到有明。


信之與戒,慧意能行,健夫度恚,從是脫淵。


於是村人,聞佛所說,見信之證,心開信堅,


皆受五戒,為清信士,明信日修,法教普聞。


 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因此,佛陀就說了一首偈:


信仰能使凡夫渡過生死大海,攝受眾生就是船師,


精進佛道能除一切苦,智慧能使凡夫到彼岸,


人有誠信力行,能為聖者所稱讚;


信樂無為的人,一切煩惱便可解脫,能信就能得成


佛道,佛法深入可證涅槃,從聽聞佛法得佛智,


所到之處有光明。


信仰佛法與佛戒,慧心能行遍天下,


壯漢可度瞋恚,從此度過生死大海。


個時候,村人聽了佛陀的開示真理,心意開朗,


信心堅定,大眾一同當下受了五戒,成為在家居士


,心明信仰日日修持,因此,


佛法得到普遍的傳揚。


 


佛遺教經云:


汝等比丘!若勤精進,則事無難者,是故汝等當勤


精進。譬如小水長流,則能穿石。


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,譬如鑽火,未熱而息,


雖欲得火,火難可得,是名精進。


 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篤信品之二: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經文:


昔佛在世,時有大長者名修陀羅,財富無數,


信向道德,自誓常以臘月八日,請佛及僧,


終身子孫,奉行不廢。長者亡時,囑兒勿廢。


兒名比羅陀,後日漸貧,居無所有,臘月已至,


無有供辦,愁慼不樂。佛遣目連,往問比羅陀:


汝父臘月欲至,當設何計?


比羅陀答言:亡父教令,不敢違之。唯願世尊,


勿見勿棄也。八日中時,迴光臨眄,目連還白如是


。比羅陀即將妻子,至外家質取百兩金,


還舍供辦,一切具足。



 



白話解釋:


從前,佛陀在世時,有一位了不起的長者,


名字叫做修陀羅,財產富有,信仰佛道,


而且自己誓言,要在每年十二月初八這天,


也就是佛陀的成道日,恭請佛陀與比丘來家供養,


一直到命盡,並且命令他的子孫奉行他的遺言,


不可廢除這項的言。當這位長者往生時,一再叮嚀


咐囑他的孩兒,不可忘了遺言。他的兒子名叫比羅


陀,日後家境漸漸貧困,一貧如洗,到了臘月,


還是拿不出辦法來供養佛陀與眾比丘大德,


憂愁不樂。佛陀派遣目犍連比丘探詢比羅陀:


你的父親做功德的十二月初八日快到了,


你想用什麼辦法供養三寶呢?比羅陀回答說:


亡父遺言教令,不敢違背。希望世尊不要見外,


一定要來受我們的供養。到了初八中午的時候,


目犍連以天眼觀看這一家人的情況,向佛陀報告:


一切如前,無有動靜。這個時候,


比羅陀與妻子向娘家借了百兩黃金,


再趕急將辦理供養三寶的事準備妥當。



 

 


臘月八日:


相傳此日是印度時間,換算為舊曆十二月初八日,


是佛陀成道日,佛教徒每當在初八日都虔誠慶祝佛


陀的成道日,同時供養出家比丘、比丘尼。


佛教徒吃臘八粥,由來便是如此也。


 


阿那律尊者:


往昔饑世時,以自己所食之白飯佈施一位辟支佛,


因此之故,七生天上為天王,七生人間為人王,


後來生生世世所求如意,資用充足,九十一劫不受


貧窮之苦,今世遇佛,證成阿羅漢果位。


 





經文:


佛與千二百五十眾僧,往詣其舍,坐畢行水下食。


澡竟還於精舍。比羅陀歡喜,不敢悔恨。其日夜半


,諸故藏中,自然寶物,悉滿如故,比羅陀夫婦明


旦見之,喜而且懼,懼官見問,所從得此?


夫妻共議,當往問佛。尋到佛所,具白如此。


佛告比羅陀:安意快用,勿有疑難。


汝之履信,不違父教,持戒慚愧,沒命不二,


聞施慧道,七財滿具,福德所致,非為災變。


智者能行,不問男女所生之處,福應自然。



 



白話解釋:


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位的大眾比丘僧,齊同到了比


羅陀的住處,大家坐定之後,以水輪流洗手再進餐


,餐後再洗手回到精舍來。


比羅陀為了供養佛與僧寶,心裏十分的滿足,


雖然用了這麼多的金錢,一點也沒有後悔。


就在當日深夜時,以前藏財寶之處,寶物又自然飽


滿。比羅陀夫妻第二天早晨看到這些寶物原在,


心裏又喜又怕,他們怕官員來查問,這些寶物是從


那裏得來?夫妻就共同討論,因此直往問佛陀,


到了佛陀的精舍,將所見之事一一向佛稟白。


佛陀向比羅陀說:這些寶物你們安心受用吧!


不要懷疑它。因為你守信,不違父教,


而且能嚴持戒律,終身不變。


已經具足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施、慧等修行者的


七種財寶,這些財寶都是由福德感召而來的,


不會帶來災禍的,有智慧之人能奉行七財寶法,


不分男女所生之處,福報因緣自然應化。



 

 


世間七寶:


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硨渠、赤珠、瑪瑙。




出世七寶:


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施、慧,修道者之七種財寶




 

 


佛說四十二章經云:


剃除鬚髮而為沙門,受道法者,去世資財,


乞求取足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慎勿再矣!


使人愚蔽者,愛與欲也。


 


 


三界輪迴婬為本,六道往返愛為基。


 


 


經文:
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
信財戒財,慚愧亦財,聞財施財,慧為七財。


從信守戒,常淨觀法,慧而履行,奉教不忘。


生有此財,不問男女,終已不貧,賢者識真。


比羅陀聞佛所說,益加篤信,稽首佛足,


歡喜還家,具宣佛教,誨其妻子,遂相承繼,


皆得道。


 





白話解釋:


接下來佛陀就說了偈頌:


信仰是財富,


持戒也是財富,有慚愧心是財富,

聞法是財富,布施也是財富,智慧也是財富,


是修行的七財富,


從信仰到持戒,時常以清淨心觀世間法,


有了智慧應實行,奉行正教而不忘,便能生有財富


,不分男女能如此行道,始終是不會貧窮,


只有賢者才能認識這個真實的寶藏。


比羅陀聽聞佛陀所說,更加堅定篤信,因此頂禮佛


足,法喜充滿回家,將佛陀的教法啟示妻兒,


他們的家庭將信仰佛法一一再延續下去,


都得到佛法甚深的道。


 





華嚴經云:


不要三千大千世界珍寶,唯願聽聞一句未聞之佛法


,何以故?因為法能破迷啟悟,發菩提心,


了生脫死,究竟成就佛道。三界之寶,有為生滅,


是色身之用,不得喚醒法身故。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ㄚ達哩 的頭像
    ㄚ達哩

    陳達子收藏閣

    ㄚ達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