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天然真珠珊瑚貝 10mm  108顆唸珠  有空多唸佛號


《 法句譬喻經~


 


戒慎品 慈仁品 言語品
















2011.012.08






 




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戒慎品: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
經文:


昔波羅奈國有山,去城四五十里,有五沙門,


處山學道,晨旦出山,人間乞食,食訖還山,


晚暮乃到,往還疲極,不堪坐禪,思惟正定,


歷年如是,不能得道。


佛愍念之,勞而無獲,化作一道人,往到其所,


問諸道人:隱居修道,得無勞倦?


諸沙門言:吾等在此,去城既遠,四大之身,


當須飲食,日日供給,往還疲勞,經年歷歲,


勤苦竟已,晝日往返,暮輒疲頓,不暇復得修道,


為當正爾,畢命而已。


道人語曰:


夫為道者,以戒為本,攝心為行,賤形貴真,


捐棄軀命,食以支形,守意正定,內學止觀,


滅意得道,養身順情安得免苦?


願諸道人,明日莫行,吾當供養,使諸道人,


休息一日。


時五沙門,意大歡喜,怪未曾有。


安心定意,不復憂行,明日日中,此化道人,


送食而來,食訖安和,心意淡泊。



 

白話解釋:


從前印度波羅奈國有一座山,離城外有四五十里遠


,有五位沙門在山裏修道,早晨下山,到街市乞食


,食後回山,一直到天晚才能走回自己的住處,


往返非常疲勞,致使無法坐禪,思惟正定,


經過很多年,仍然不能得道。


佛陀很憐愍他們,感覺勞苦無功效,因此,


就化作一位修道人,走到他們住處,


就問這五位沙門:你們在此隱居修道,會不會辛苦


?五位沙門說:我們住在這裏,離城市遙遠,


四大身體,須要飲食,日日到城市乞食,


往返非常疲勞,如是經年累月,苦也苦到如今了,


我們白天往返,晚上就疲勞了,根本沒有時間修道


,這就是我們正常的歲月,等於等死罷了!


修道人說:


修道者,持戒是基本,攝心是行持,


肉體只不過是臭皮囊而已!


但是你的心性卻是可貴的,所以寧可捐棄身體生命


,也不可破戒,飲食是為了支持身體,


應該守心入定,內學止觀,滅妄心成佛道


如果只是為了養身體,順從情意,這如何了生死呢


?希望諸位道人,明日不用去乞食了,我來供養你


們,讓你們休息一日,這時候,五位沙門心生歡喜


,讚歎未曾有,因此安心定意,不再耽憂明天生活


問題。到了第二天的中午,這位化身的道人送飯來


了,他們吃飽後,心情感覺得清淨淡泊下來,


漸漸能攝心修道了。


 





佛藏經云:


若有一心行道比丘,千億天神願共供養,


但能一心行道,終亦不念衣食所須,如來白毫相中


,百千億光明其中一分,供諸弟子。




 



經文:


於是化人,為說偈言:


比丘立戒,守攝諸根,食知自節,寤意令應。


以戒降心,守意正定,內學止觀,無忘正智。


明哲守戒,內思正智,行道如應,自淨除苦。


化道人說此偈已,顯現佛身光相之容。


於是五沙門,精神震疊,咸思惟戒,


即得阿羅漢道。



 

 


白話解釋:


因此,這位化人就為五沙門說了偈頌:


比丘持戒,是為了守護六根清淨,飲食要明白自節


,道心要與生活相應,以戒降伏妄心,守心入定,


內心學習止觀,勿忘正見智慧,沙門要明哲守住戒


律,思惟佛理,與佛法相應,自性清淨畢竟除苦,


化人說完此偈,當下顯現佛身光明相好莊嚴微妙,


此時五位沙門比丘精神振奮不已,


他們馬上思惟戒律的真實義諦,


當下證得阿羅漢的果位。





佛說四十二章經云:


常行二百五十戒,進止清淨,為四真道行,


成阿羅漢。阿羅漢者,能飛行變化,


曠劫壽命,住動天地。



 

 


阿羅漢三義:


一、殺賊。二、無生。三、應供。




 
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惟念品: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 



經文:


昔佛在世時,弗加沙王與瓶沙王親友,


弗加沙王未知佛道,作七寶華,以遺瓶沙,


瓶沙王得之,轉奉上佛。白佛言:


弗加沙王與我為友,遺我此華,今已上佛,


願令彼王,心開意解,見佛聞法,奉敬聖眾,


當以何物,以報所遺?佛告瓶沙:


寫十二因緣經,送持與之,彼王得經,心必信解。


即寫經卷,別書文曰:


卿以寶華見遺,今以法華相上,詳思其義,


果報深美,到便誦習,以同道味。


弗加沙王,得經讀之,尋省反覆,坦然信解,


喟然歎曰:道化真妙精義,安神國榮,五欲憂惱之


元,累劫習迷,始今乃寤,顧視流俗,無可貪樂。


即召群臣,國付太子,便自剃頭,行作沙門,


法服持砜,詣羅閱城外,在陶家筢中寄宿,明日,


當入城分衛,食訖,當至佛所,奉受經戒。



 

 


白話解釋:


從前,佛在世時,弗加沙王與瓶沙王是好朋友,


弗加沙王不明白佛法,他將金銀瑪瑙的七寶送給


瓶沙王,瓶沙王接到禮物,又轉供給佛陀,


並向佛陀說:弗加沙王與我是好朋友,贈送寶花給


我,現在已經供養佛陀,希望這一點功德,


能使弗加沙王能放下成見,心開意解,來拜見佛陀


,聽受佛法,能奉敬聖僧大眾,我不明白該用什麼


東西來回報他的贈送?佛陀向瓶沙王說:


你寫一部十二因緣經贈送給他就好了,


弗加沙王得到這本經,心裏必定信解佛法,


瓶沙王依教奉行,很快就將經卷寫好,


另外又寫了幾句附言給弗加沙王:


你以寶華贈送我,我現在以佛法之華相送,


請你詳細思惟佛法的義理,便可以了解因緣果報之


理,與法之深奧美妙,請你收到經卷馬上讀誦,


以便一同品嘗法味。弗加沙王收到經卷認真讀誦,


經過反覆思考佛法,當下坦然信解法義,


深深讚歎說:佛道度化之力太精妙了,佛理能使人


心鎮定,國家安榮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這五欲是


人生憂苦的根源,我歷劫來沉迷不醒,到今日才領


悟人生的意義,再透視流俗社會,感覺實在沒有什


麼東西值得貪戀享樂的。隨後他召集群臣,


宣布退位,將國事交給王子,然後自行剃度出家做


沙門,穿著法服,手持禀碗,行腳到王舍城外,


在製造陶器的人家掛單,第二日就入城乞食,


吃飽後,準備到佛陀的精舍,奉行經法與受戒。


 





經文:


佛以神通,知弗加沙明日食時,其命將終。


故從遠來,不得見佛,又不聞經,甚可憐愍。


於是世尊化作沙門,往至陶家,欲求寄宿。


陶家語曰:向有一沙門,在彼筢中,可往共止宿也


。把草入筢,坐於一面。問弗加沙:從何所來?


師為是誰?以何因緣,行作沙門?為見佛未?


弗加沙言:吾未見佛。聞十二因緣,便作沙門。


明日入城,乃分衛已,當往見佛耳


。化沙門言:人命危脆,朝夕有變,無常宿對,


卒至無期,但當觀身,四大所由,合成散滅,


各還其本。思惟覺意,空淨無想,專念三尊。


布施戒德,能知無常,見佛無異。


方念明日,種無益想。



 

 


白話解釋:


佛陀以神通力知道弗加沙第二天會入城乞食,


他的生命也將盡,因為弗加沙從這麼遠來求法,


沒有見到佛陀,又沒有聽到佛陀說法,


真令人憐愍,因此,世尊化作沙門比丘,


走到製造陶器的人家,要求寄宿,製陶器的主人說


:前兩天有一個沙門,在我家的筢裏,你可以去與


他同住一夜,佛化的比丘便帶了一把草走到筢裏,


找一個角落坐下來,就問弗加沙:


你是從何處來?師父是誰?以什麼因緣出家作沙門


?你是否已經見過佛?弗加沙說:我沒有見過佛,


只是看了十二因緣經以後,便剃度作沙門,


我準備明日入城,乞食以後,就前往拜見佛陀了!


佛化的沙門說:


人的生命脆弱,早晚的命運都不相同啊!


無常從來就是存在的,隨時無常都會發生,


我們平常要靜觀身體是由地水火風所組成,


但是組合也會再分散,四大各歸四大。


你要正覺本性,對世事觀空,性本清淨,


一切不可著相,要一心專念佛法僧三寶。


多作布施、持戒、度人之德,如果能了解世間無常


之理,也就如同親近佛陀沒有什麼兩樣了,


你如果一直想明天的事,這是沒有什麼益處的!


(發經文時,本不該多贅言~但心有所感


咱一多年好友,一早出門送麵包給客戶,


也不是該送的時段,只因訂單有點多,而早點出門送一批,即早回家多做一批糕點出售,


結果一出門不就被一快車從後頭追撞


三天後~內出血不止就去了...,遺下一少妻及一幼兒


哎................剛好發文到這篇


所以心有所感就多寫了這一段  


願  多年好友  心無罣礙  往生西方樂土)


 


 




阿含經云:


若能善觀無常,如是行者,漸入佛道。



 


佛說八大人覺經云:


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,


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,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。


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


 


 




經文:


時化沙門,即說偈言:


夫人得善利,乃來自歸佛;


是故當晝夜,常念佛法眾;


己知自覺意,是為佛弟子;


常當晝夜念,佛與法及眾;


念身念非常,念戒布施德;


空不願無想,晝夜當念是。


 


時化沙門,在於筢中,為弗加沙,說非常之要。


弗加沙王,思惟意定,即得阿那含道。


佛知已解,為現佛身光明相好。


弗加沙王,驚喜踊躍,稽首作禮。


佛重告之曰:罪對無常,畢故莫恐!


弗加沙王言:敬奉尊教!忽然別去。


明日食時,弗加沙王,入城分衛,於城門中,


逢新產牸牛護犢,觝殺弗加沙王,潰腹命終,


即生阿那含天。佛遣諸弟子,耶旬起塔。


佛語諸弟子。罪對之根,不可不慎。



 

 


白話解釋:


這個時候,佛化的比丘就說了一首偈:


眾生如果想要得善報,就要歸依佛尊,


因此應該日夜常念佛法僧三寶。


自己已自覺本性,是名為佛弟子,


應該日夜念念佛法僧是歸依處。


常念身體乃是無常身,常思持戒布施德,


法空、不求、無妄念,日夜應如是念此要道。


此時,佛化比丘,為弗加沙說無常的法要,


弗加沙王靜觀苦空無常無我之義理,心入於定境,


便證得三果阿那含的果位。


此時,佛陀明白弗加沙王煩惱已除,


便現出佛陀身相光明,弗加沙王一看,驚喜踴躍,


稽首作禮,佛陀向他說:


罪相也是無常的,所以你不要駭怕!


弗加沙王說:我會尊敬您的教導!然後與佛陀分別


,第二天中午用食時,弗加沙王到城市行乞,


經過城門時,有一隻生產的母牛,為了保護小牛,


弗加沙的肚子當下被牛角刺破,因此便死去。


死後便生到色界阿那含天,不再墮落欲界受苦了。


弗加沙死後,佛陀派遣很多弟子為他的遺體火化,


並且造塔保存起來,佛陀向眾弟子說:


罪業產生的根源,你們不可不小心防範啊!


 





佛說四十二章經云:


佛問沙門:人命在幾間?對曰:數日間。


佛言:子未知道。復問一沙門:人命在幾間?


對曰:飯食間。佛言:子未知道。


復問一沙門:人命在幾間?對曰:呼吸間。


佛言:善哉!子知道矣。



 

 


佛說四十二章經云:


佛言:夫為道者,如牛負重,行深泥中,


疲極不敢左右顧視,出離淤泥,乃可蘇息。


沙門當觀情欲,甚於淤泥,直心念道,可免苦矣!


 


 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慈仁品之一: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
經文:


昔佛在羅閱祇,去國五百里有山,山中有一家,


有百二十二人,生長山藪,殺獵為業。


衣皮食肉,初不田作。奉事鬼神,不識三尊。


佛以聖智,明其應度。往詣其家,坐一樹下。


男子行獵,唯有婦女在。見佛光相,明照天地,


山中木石,皆變金色。大小驚喜,知佛神人,


皆往禮拜,供施坐席。佛為諸母人,說殺生之罪,


行慈之福。恩愛一時,會有離別,諸母人聞經歡喜


,前白佛言:山民貪害,以肉為食,欲設微供,


願當納受。佛告諸母人:


諸佛之法,不以肉食,吾已食來,不須復辦。


因告之曰:夫人生世,所食無數,何以不作有益之


食,而殘害群生,以自濟活?死墮惡道,損而無益


。人食五穀,當愍眾生,蠕動之類,莫不貪生,


殺彼活己,殃罪不朽。慈仁不殺,世世無患。



 

 


白話解釋:


從前,佛陀在王舍城時,離開國都五百里之處有一


座山,山裏有一戶人家,男女大小人口有一百二十


二人,他們生長在深山野林之中,以打獵殺生為業


,穿的是皮,吃的是肉,最初並沒有種田,


信仰是鬼神之類,從來都沒有見過佛法僧三寶。


佛陀以聖智觀察,知道他們得度的時機已經到了,


因此便來到這戶人家的附近,坐在樹下,


這戶人家男人打獵去了,只有婦女在家裏,


她們見到佛陀的光明瑞相,照耀天地,連山中石木


都變成金黃色,家人大小一一非常驚喜,以為佛是


神人,都來禮拜,並且準備飯食供養佛陀。


佛陀就為這些婦女講說:殺生的罪過,救護生命的


福報,夫妻恩愛是一時的,必有離別的一天。


這些婦女聽了這番的道理,十分歡喜,便走到佛前


向佛陀說:我們這些山民貪心殺生,以肉為食,


但是我們很誠懇想要供養佛陀,希望您能接受!


佛陀向婦女說:如來一代的聖教,都是不可肉食的


,我是吃飽才來,不必再為我準備飲食了!


因此,佛陀又向她們說:人生在世,能吃的東西太


多了,又何苦不找些有利益身體的食物來吃呢?


而殘殺群生來維持自己的生命,死了會墮惡道,


這是有損無益啊!人吃五穀麥、豆、稻、芝麻、


稷就要憐念那些畜生含靈蠢動之類,牠們也愛惜自


己的生命啊!你殺牠們來養活自己,


這種的災禍是不會消失去的。


如果慈悲不殺生,才能生生世世無災無患啊!


 


 


大智度論云:


諸餘罪中,殺業最重;諸功德中,放生第一。


 


戒殺八種意義:


一、殺生害命,罪業深重,不能入佛門解脫之道。


二、殺生害命,違背大慈悲心。


三、眾生皆為過去生中之父母、眷屬。


四、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


五、短命多病苦。六、得絕嗣果報。


七、得不如意眷屬。八、因果循環不息。


 





經文:
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
為仁不殺,常能攝身;


是處不死,所適無患。


不殺為仁,慎言守心;


是處不死,所適無患。


垂拱無為,不害眾生;


無所嬈惱,是應梵天。


常以慈哀,淨如佛教;


知足知止,是度生死。


 


佛說偈已,男子獵還,諸婦聽經,不復行迎。


其夫驚疑,怪不如常。棄肉來歸,謂有變故,


至見諸婦,皆坐佛前,叉手聽經,瞋恚聲張,


欲圖毀佛。諸婦諫曰:此是神人,勿興惡意也。


即各悔過,為佛作禮。佛重為說不殺之福,


殘害之罪;夫主意解,長跪白佛:吾等生長深山,


以殺獵自居,罪過累積,當行何法,得免重殃?
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
履仁行慈,博愛濟眾;


有十一譽:


福常隨身,臥安覺安,不見惡夢,


天護仁愛,不不兵,水火不喪,


所在得利,死昇梵天,是為十一。


佛說偈已,男女大小,百二十二人,歡欣信受,


皆奉持五戒。佛語瓶沙王:給其田地,賜與穀食,


仁化廣普,國界安寧。
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因此,佛陀便說了一首偈:


為仁之人不殺生,時常能保持清淨身,


到處不受橫死,所到之處無災殃!


不殺生是慈悲者,口不妄語心不貪,


到處皆不遭遇橫死,所到之處無災殃!


仁者垂手治天下,不害眾生大吉祥,


隨處都沒有憂惱,死後必生大梵天。


常以慈心哀愍眾生,清淨如同佛教人,


知足常樂知進退,此是了脫生死之法船!


 


佛陀說完偈之後,村裏的男人打獵回來,


婦女們聽了佛法,就沒有去迎接他們的丈夫,


她們的丈夫對妻子的行徑很驚疑,跟以往不同,


就將打獵帶回的野獸丟掉,回到家中,


以為出了變故,他們看到自己的太太都坐在佛前,


合掌聽經,當下瞋心大發,想要毆打佛陀。


這些婦人向自己丈夫勸言:這是一位神人,


你們不可生惡心亂來啊!這些男子才一一悔過,


向佛頂禮,佛陀又重說不殺生的好處,


殘害生命的罪報。她們的丈夫當下心開意解長跪向


佛說:我們都是住在深山的人,以打獵殺生為生活


,罪業已經累積如山了,要用什麼辦法,


才能免除我們的惡報呢?


因此佛陀又為他們說了偈頌:


做好事行慈悲,行博愛廣濟貧,總共有十一種好,


福報常隨你身,睡得安醒也安,夜間不做惡夢,


上天保護好人,不遇害與兵災,水火災殃也不沾


,一切處所皆吉利,死後得生大梵天,


這是十一條大吉利。


佛陀說完偈頌,村裏男女大小一百二十二人,


歡喜信受,都奉行持五戒。佛陀向瓶沙王說:


你提供土地與糧食種子,讓他們改行做農夫吧!


這樣仁政廣施於人民,國家才會興盛安寧!



 



梵網經云:


夫食肉者,斷大慈悲佛性種子,


一切眾生見而捨去。



 



梵網經云:


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


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,


而殺而食者,即是殺我父母。



 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慈仁品之二: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經文:


昔有大國王名和默,處在邊境,未笶三尊,


聖妙之化。奉事梵志外道妖蠱,舉國奉邪,


殺生祭祀,以此為常。時王母病,痿頓著床,


使諸醫師,不蒙湯藥;遣諸毉女,所在請求,


經年歷歲,未得除差。更召國內,諸婆羅門,


得二百人,請入令坐,供設飲食,而告之曰:


吾大夫人,病困經久,不知何故,乃使如此?


卿等多智,明識相法、天地星宿,有何不可,


具見告示!諸婆羅門言:星宿倒錯,陰陽不調,


故使爾耳!王曰:作何方宜,使得除愈?


婆羅門言:當於城外,平治淨處,郊祠四山,


日月星宿,當得百頭畜生,種種各異類,及一少兒


,殺以祠天。王自躬身,將母至彼,跪拜請命,


然後乃差。王即供辦,如其所言,驅人、象、馬、


牛、羊百頭。隨道悲鳴,震動天地。


從東門出,當就祭壇,殺以祠天。



 

 


白話解釋:


往昔有一個大國的國王,名字叫和默,因為這個國


家處在邊境,這位國王從來未曾見到佛法僧三寶的


神聖微妙的教化。他信奉梵志外道妖邪一類,


全國全部信仰邪魔外道,殺生祭鬼神,以此為常。


當時國王的母親患病臥床不起,邀請很多醫師來醫


治,但醫藥無效,然後又派人到女巫那裏求符請咒


,經年累月,仍然未痊癒。因此,國王又召集國內


二百位的婆羅門教法師,請他們入座,以飲食供養


,同時,向他們說:我的母親病很久了,


不知什麼原因,不能恢復健康,你們都是見聞廣闊


,明瞭命相,星宿斗數之法,請你們不要保留,


將太后久病的原因說出來!這些婆羅門教說:


是因為流年星宿錯亂,陰陽不調,才使老太后病得


這麼久的。國王說:應該用什麼方法,使病痊癒呢


?婆羅門教說:要在城外,開闊平坦的地方,


舉行大祭山嶽日月星宿之神,也要一百隻不同的畜


生,以及一位未成年的小孩,殺來祭天,


國王要親自將王太后帶來這裏,跪拜祈禱,


然後就會好了!國王聽後便吩咐辦理,即刻命令帶


來一個少兒,與象、馬、牛、羊一百隻。


一路上人獸哀鳴嚎叫,震動天地。他們從國都


東門出城,到了郊外祭壇,準備將人畜殺後祭天。


 





地藏菩薩本願經云:


勸於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,慎勿殺害,及造惡緣,


拜祭鬼神,求諸魍魎,何以故?爾所殺害乃至拜祭


,無纖毫之力,利益亡人,但結罪緣,轉增深重,


假使來世,或現在生,得獲聖分,生人天中,


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,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


辯,晚生善處,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,


各據本業,自受惡趣,何忍眷屬更為增業。


譬如有人從遠地來,絕糧三日,所負擔物強過百


斤,忽遇鄰人更附少物,以是之故,轉復困重。



 

 


經文:


世尊大慈,普濟眾生,愍是國王,頑愚之甚。


云何興惡,殺眾生命,欲救一人?


於是世尊,將從大眾,往到其國,在城東門道路,


逢王及婆羅門輩。所驅畜生,悲鳴而來。


王遙見佛,如日初出,如月盛滿,光相炳然,


照曜天地。人民見者,莫不愛敬;所驅畜生,


祭餟之具,皆願求脫。王即前進,下車卻蓋,


為佛作禮,叉手長跪,問訊世尊。


佛命令坐,問欲所至?拱手答言:國大夫人,


得病經久,良醫神祇,無不周遍。


今始欲行,解謝星宿,四山五嶽,為母請命,


冀蒙得差!佛告大王:善聽一言!


 


欲得穀食,當行耕種;


欲得大富,當行布施;


欲得長命,當行大慈;


欲得智慧,當行學問。


 


行此四事,隨其所種,還得其果。


夫富貴之家,不貪貧賤之食;諸天以七寶為宮殿,


衣食自然,豈當捨甘露之,來食麤穢也?


祠祀婬亂,以邪為正,殺生求生,去生道遠;


殺害眾命,欲救一人,安得如此?


 


 


白話解釋:


佛陀以神通力看見國王如此迷信,殺害生靈治病。


佛陀懷著大慈悲普度眾生的心,憐愍國王的愚昧,


為何要動這個惡念,殺害眾生的生命,來救他母親


一條命呢?因此,佛陀率領四眾弟子來到這個國家


,在國都東城的大街上,剛好遇到這位國王與婆羅


門之輩,驅趕一大群的人畜,一路哀鳴而來。


 


國王遙見佛陀一身光明,如同太陽初出,中秋明月


,照耀大地。人民看到佛陀沒有一個不十分敬愛的


,他們所驅趕的人畜與祭拜之物,被佛光感動,


都要求放棄這次的祭典。國王到了佛陀面前,


下車將車蓋取下,然後向佛頂禮,合掌長跪,


向佛問訊。佛陀令他坐下,問他要到何處去?


國王拱手回答:我的母親得病很久了,找遍了名醫


鬼神,都沒有治好。現在帶這些畜生與小兒,


要去舉行祭拜天地星宿山嶽之神的大典,


為我母親解厄消災,希望這樣能治好我的母親的病


。佛陀聽後向國王說:你注意聽我說:


 


如果要得到五穀糧食,就要耕作;


要得到大富貴,就要布施貧窮;


要得長壽,就要慈心救生不殺;


要得到智慧,就要廣學多聞,


 


這四件事,根據各人所種的因,就會得到各人的果


。要明白,富貴人家,決定不應該貪圖貧窮人家的


食物。天神眾是以七寶貴重之物莊嚴宮殿,


自然思衣得衣,思食得食,天神眾怎會捨棄甘露一


般的美食,來吃人間殺生不仁的骯髒血腥之物呢?


這些相信邪道祭拜淫亂的人,將邪道當作正道,


以殺生來祈求活命,這樣子是離開


上天好生之德太遙遠了,


以殺害眾生來救一個人的命,這樣做說得通嗎?


 


 


經文:
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
若人壽百歲,勤事天下神;


象馬用祭祀,不如行一慈。


 


佛說偈時,即放光明,烈照天地。


三塗八難,莫不歡喜,各得其所。


國王和默聞說妙法,又笶光明,甚大歡喜,


即得道。病母聞法,五情悅豫,所患消除。


二百梵志,笶佛光相,重聞其言,慚愧悔過,


願為弟子,佛盡受之,皆作沙門,各得如願。


王及大臣,請佛供養,一月乃去,以法治正,


國遂興隆。


 




白話解釋:


因此,佛陀就說了偈:如果有人活了一百歲,


整天去祭拜天下一切天神,將象、馬、羊作犧牲品


,不如做一件護生仁慈之事。


佛陀說偈之時,身放光明,普照天地,在三塗八難


中受苦的人,無不歡喜萬分,一一都脫離災障。


國王和默聽聞這番微妙的佛法,又目睹佛身金色光


明,甚為歡喜,當下領悟了佛道的法味。


國王的母親,聽了佛法之後,心情頓時舒服起來,


病苦也忽然消除。二百多位的婆羅門梵志,


看到佛陀的光明,再聽到佛的說法,慚愧悔過,


並且願歸依佛陀,作佛的弟子,慈悲的佛陀完全接


受了他們,都剃髮成了沙門比丘,完成了他們的心


願。國王與大臣,請佛陀到城裏接受供養,


一直到一個月後才離開。國王日後以佛法治理國政


,這個國家便漸漸興盛起來!



 


地藏菩薩本願經云:


是閻浮提行善之人,臨命終時,亦有百千惡道鬼神


,或變作父母,乃至諸眷屬,引接亡人,令落惡道


,何況本造惡者!世尊!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


終時,神識惛昧,不辨善惡,乃至眼耳更無見聞,


是諸眷屬,當須設大供養,轉讀尊經,念佛菩薩名


號,如是善緣,能令亡者離諸惡道,諸魔鬼神悉皆


退散。世尊!一切眾生臨命終時,若得聞一佛名、


一菩薩名,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,我觀如是輩人,


除五無間殺害之罪,小小惡業,合墮惡趣者,


尋即解脫。



 


八難:


一、畜生難。二、地獄難。三、餓鬼難。


四、北俱盧洲難。五、長壽天難。


六、盲聾瘖皹難。七、世智辯聰難。


八、佛前佛後難。



 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言語品:
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經文:


昔弗加沙王,入羅閱祇城分衛,於城門中,


為新產牸牛所觝殺。牛主怖懅,賣牛轉與他人;


其人牽牛欲飲之,牛從後復觝殺其主。


其主有子,瞋恚取牛殺之,於市賣肉,有田舍人,


買取牛頭,貫擔持歸,去舍里餘,坐樹下息。


以牛頭掛樹枝上,須臾繩斷,牛頭來下,


正墮人上。牛角刺人,即時命終。


一日之中,凡殺三人。瓶沙王聞之,怪其如此,


即與群臣,行詣佛所。到作禮畢,卻坐王位,


叉手白佛言:大可怪!世尊!一頭牸牛,


而殺三人,將有變故,願聞其意。佛告瓶沙王:


罪對有原,非適今也。王曰:願聞其由!



 

白話解釋:


從前,弗加沙王入王舍城乞食時,在城門內被一隻


生產的母牛觸死,牛的主人駭怕起來,


將牛轉賣給別人,那個買主牽牛去飲水,


想不到母牛又從他的身後當下又觸死新主人。


新牛主的兒子看到自己父親被牛觸死,


極生氣將牛殺掉,將牛肉拿到市場去賣。


有一位農夫買了牛頭,掛在扁擔上挑回家,


離他家還有一里路的時候,就停在樹下休息,


他將牛頭掛在樹枝上,但是樹枝太脆弱,


不久樹枝斷掉,牛頭掉下來,牛角正刺中農夫的


要害,當下命終。在一天之內,那隻牛從生到死,


總共觸死三個人,瓶沙王聽到這種消息,


感覺奇怪。便與群臣來到佛陀精舍,行禮完畢,


就坐在首位,合掌向佛說:太奇怪了!


世尊!一隻母牛,竟然一天能觸死三個人,


其中必有緣故,我們大眾願聽佛的開示,


佛向瓶沙王說:罪報是有緣由的,


不能用今生的現場突發事件來解釋的。


瓶沙王說:請佛陀慈悲說出原因吧!


 





經文:


佛言:往昔有賈客三人,到他國治生,


寄住孤獨老母舍。應雇舍直,見老母孤獨,


欺不欲與。伺老母不在,默聲捨去,竟不與直。


老母來歸,不見賈客,即問比居,云皆已去。


老母瞋恚,尋後追逐,疲頓乃及,責索舍直。


三賈客逆罵詈言:我前已相與,云何復索!


同聲共觝,不肯與直。老母單弱,不能奈何,


懊惱咒誓,語三賈客:我今窮厄,何忍欺觝於我。


願我後世,所生之處,若當相值,要當殺汝!


正使得道,終不相止也。殺汝乃休,不爾不止。


佛語瓶沙王:爾時老母者,今此牸牛是也,


三賈客者,弗加沙等三人為牛所觝殺者是也。



 

 


白話解釋:


佛陀說:很久以前,有三個商人,到其他國家去謀


生,寄居在一位孤苦無依的老婦人家裏,他們應該


要付出租金的,但是他們三人看老婦人無依無靠,


就欺侮不想交房租,有一天,看老婦人不在,


不聲不響就偷搬走了,竟然騙了房租。


老婦人回家,突然不見三位商人,就問隔壁人家,


大家都說他們已搬走了,老婦人怒火在心,


出門追趕,追得心疲力倦被她追到,就向三位商人


要討租金,這三人就破口大罵:我前一次就給你了


,為什麼還要討租金?他們同聲死賴,


就是不給租金。而老婦人勢單力薄,也無可奈何!


懊悔疉誓向三位商人說:


我今世貧窮困苦,你們為何忍心來欺詐我!


我發誓來生,在我的生命過程中,如果被我遇到,


必當殺死你們,冤屈不伸,絕不停止,


要殺死你們我才甘願,不達目的絕不終止。


佛陀向瓶沙王說:那時的老婦人,就是今日的母牛


,三位商人就是弗加沙等三位被牛所觸死的人。


 



華嚴經云:


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


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


 


 


經文:


於是世尊,即說偈言:


惡言罵詈,憍陵蔑人;


興起是行,疾怨茲生。


遜言順辭,尊敬於人;


棄結忍惡,疾怨自滅。


夫士之生,斧在口中;


所以斬身,由其惡言。


佛說是時,瓶沙王官屬一切,


莫不恭肅,願崇善行,作禮而去。


 


 


白話解釋:


因此,佛陀就說了偈語:


惡言惡語咒罵人,驕慢欺侮蔑視人,


興起此惡皆心作,怨仇嫉妒從此生。


柔遜謙語而為人,尊敬他人人敬你,


棄怨忍恨是君子,冤家仇恨自消盡。


人生在世如浮萍,如口含斧好危險,


一不小心傷自己,都是惡口招災劫。


 


佛陀說此偈時,瓶沙王與群臣一切人等,無不


肅然恭敬。他們也都盡力為善,然後作禮而去。


 





朋友有六種類型:


一、神交至友。


二、酒肉朋友。


三、為了感情所須要之朋友。


四、利害關係朋友。


五、情緒化朋友。


六、吞銅吞鐵朋友。


 


 


 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ㄚ達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